考验与选择
——读于梨华长篇小说<<考验>>有感
¤
湘平
“人生充满了种种难以言喻的考验,尤其是婚姻,总难免酸甜备尝...她能历经考验而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吗...”
读美籍台湾女作家于梨华的小说已不是第一回了。也许由于这一本<<考验>>所描绘的是我太熟悉的群体中的一个,一家,我读得饶有兴味。掩卷之余,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活跃在我眼前。作者不失为名家,对书中故事的布局与情节的展开匠心独具,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的刻划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对景和物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描写妙笔生花,处处可见作者的功底之深。
作品描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奋斗经历,以及发生在他的家庭中的琐事与变故。钟乐平是一个在美国名校取得博士学位的高才生,最初他雄心勃勃想挤身于美国东部的一流大学任教。结果一方面因为美国大学人文荟萃,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又由于钟乐平这种治学严谨,颇有科研成就的学究却是情商平平,社交迟钝,他的工作、学校不得不一换再换,家一搬再搬。在对外界挣扎抗争的同时,钟乐平还不得不应对来自家庭内部的巨大压力。妻子吴思羽是个聪颖能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家庭主妇和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无法使妻子了解与理解自己的能力和处境,夫妻之间又缺乏沟通。虽然他似乎也在尽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却时时暴露出他的力不从心,弱点和缺点,包括某些方面的自私和愚蠢。他在内外交困之下焦头烂额,几近精神崩溃,家庭濒临破裂。读者时时能感受到贯穿全书,特别是男主角身上的沉重压力。作者对钟乐平的性格、处境以及各种情景、事件和他身边的各种人物,甚至对他的随身所用的小烟斗的出神入化、不遗余力的刻画,使这个人物深刻丰满、呼之欲出。
相形之下,作者对女主角吴思羽,特别是其内心世界活动的刻划则略显单薄。也是留学生出身,专攻社会学,兼学美术的吴思羽的理想未来是“做太太”,在衣食花费无忧的生活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必做“必须做的事”。结果,现实生活却无情地挫败了她的“理想”。她选择嫁给了单纯、老实、有着高学位且对她一往情深的学究钟乐平。然而,丈夫的高学位并不意味着好前途,一个个孩子的出生带给她无穷无尽的琐碎家务和意想不到的烦恼,几乎完全剥夺了她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虽然她尽心尽力地做一个好母亲,她对丈夫应对外界压力的处境却似乎全然不能理解和体谅,常常以近乎刻薄的话语使已经在外面碰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的钟乐平雪上加霜。作者如是描述他们的历经15年的婚姻,“象一件撕破过多次,又修补过多次的衣裳,不新鲜,不挺括,但穿了这么久,习惯了,舍不得丢”。令人遗憾的是,吴思羽最终不能忍受丈夫在作事业选择时,未能尊重她的独立性,忽视了她的利益与要求,而决定离家去“找寻自我”
。她的“自我价值” 的实现似乎要以牺牲她的家庭作为代价。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不典型,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确确实实,严峻甚或残酷的现实生活考验着每一个人。生活中没有尽善尽美,总是有得有失。孰轻孰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作出各自的选择。据我所观察了解的身处海外的中国女性,有些自己是留学生,多数是留学生的妻子。她们在事业,婚姻家庭和自我之间多有如下两种选择:
其一、努力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女性留学生:她们或与丈夫同时,或先、后于丈夫出来留学,经历着与钟乐平相似的,在求学、寻职和事业发展中的喜怒哀乐。在这个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她们的步履更艰难。然而,她们不曾因此而减少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按传统的观念,男人在拼打事业时将家庭暂时置于身后是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而女人一旦如此,则时有对家庭子女照顾不周的内疚,只能加倍努力去补偿。她们或许在事业和家庭两方面体现着自我价值,牺牲的只能是自我关怀和个人兴趣。
其二、选择家庭为前提的留学生们的妻子:丈夫出国之初,她们在国内兼顾着工作与孩子。为了合家团聚而出国陪读后,除了尽妻子母亲的责任外,她们或不辞辛苦,不择工种地出外打工补贴家用,或放弃自己的专业爱好而改学其它专业。她们随着丈夫的求学、求职而漂泊流离,甚至分居两地而必须独自照管家庭,却默默承受,少有怨言。在选择家庭这个大前提下,她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逐渐地重新找到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自我价值。
我不敢说,在上述两种选择情况中她们的婚姻家庭关系都幸福和谐。我相信每个家庭都经受着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内忧外患的考验。但有一点相同,她们都十分努力地调整自己,调整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主动地调整着婚姻与家庭,夫妻和子女的关系,使大多数家庭得以幸存。在我们大学毕业20周年的同学聚会上,我注意到,我们当年60人的大班里的所有同学,包括一半同学在美国等地,都还保存有一个完整的家。在当前这种家庭关系风雨飘摇的时代也许这个记录实属鲜见。我想这并非是幸运的偶然,而是我们这一群体以这种方式经历着生活的磨砺与考验。当然,我并不排除有时离婚也是一种对家庭(下一代)和社会负责的必要选择。
以我之见,在这个时代里的每个人,男人和女人,都要有自己的社会价值与定位,不应该仅仅在家庭中迷失自己,也不必要以牺牲家庭为前提来实现自我价值。在<<考验>>中故事的结尾(见卷首的[楔子]),吴思羽离家出走了。她还会回来吗?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我希望,吴思羽走出家门,品尝和体验了外面世界的风霜雨雪,找到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她也许能多一份对丈夫的理解,也许更能忽略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与不快,从而挽救她的家庭。当然,也许这听起来象是一个中国式的老套乏味的大团圆结局,不知读者们--<<考验>>一书和本文的读者--是否能认同。
2003年12月于澳洲堪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