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與選擇
──讀於梨華長篇小說<<考驗>>有感
¤
湘平
“人生充滿了種種難以言喻的考驗﹐尤其是婚姻﹐總難免酸甜備嘗...她能歷經考驗
而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嗎...”
讀美籍台灣女作家於梨華的小說已不是第一回了。也許由於這一本<<考驗>>所描繪
的是我太熟悉的群體中的一個﹐一家﹐我讀得饒有興味。掩卷之餘﹐書中的人物一
個個栩栩如生地活躍在我眼前。作者不失為名家﹐對書中故事的佈局與情節的展開
匠心獨具﹐對人物的性格特徵、言行舉止的刻劃出神入化﹐淋漓盡致﹐對景和物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描寫妙筆生花﹐處處可見作者的功底之深。
作品描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奮鬥經歷﹐以及發生在他的家庭中的瑣事與變
故。鐘樂平是一個在美國名校取得博士學位的高才生﹐最初他雄心勃勃想擠身於美
國東部的一流大學任教。結果一方面因為美國大學人文薈萃﹐強手如林﹐競爭激烈﹐
另一方面又由於鐘樂平這種治學嚴謹﹐頗有科研成就的學究卻是情商平平﹐社交遲
鈍﹐他的工作、學校不得不一換再換﹐家一搬再搬。在對外界掙扎抗爭的同時﹐鐘
樂平還不得不應對來自家庭內部的巨大壓力。妻子吳思羽是個聰穎能幹﹐有相當文
化素養的家庭主婦和三個孩子的母親。丈夫無法使妻子了解與理解自己的能力和處
境﹐夫妻之間又缺乏溝通。雖然他似乎也在盡力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卻時時
暴露出他的力不從心﹐弱點和缺點﹐包括某些方面的自私和愚蠢。他在內外交困之
下焦頭爛額﹐幾近精神崩潰﹐家庭瀕臨破裂。讀者時時能感受到貫穿全書﹐特別是
男主角身上的沉重壓力。作者對鐘樂平的性格、處境以及各種情景、事件和他身邊
的各種人物﹐甚至對他的隨身所用的小煙斗的出神入化、不遺餘力的刻畫﹐使這個
人物深刻豐滿、呼之欲出。
相形之下﹐作者對女主角吳思羽﹐特別是其內心世界活動的刻劃則略顯單薄。也是
留學生出身﹐專攻社會學﹐兼學美術的吳思羽的理想未來是“做太太”﹐在衣食花
費無懮的生活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必做“必須做的事”。結果﹐現實生
活卻無情地挫敗了她的“理想”。她選擇嫁給了單純、老實、有著高學位且對她一
往情深的學究鐘樂平。然而﹐丈夫的高學位並不意味著好前途﹐一個個孩子的出生
帶給她無窮無盡的瑣碎家務和意想不到的煩惱﹐幾乎完全剝奪了她做“自己想做的
事”的自由。雖然她盡心盡力地做一個好母親﹐她對丈夫應對外界壓力的處境卻似
乎全然不能理解和體諒﹐常常以近乎刻薄的話語使已經在外面碰得焦頭爛額、心力
交瘁的鐘樂平雪上加霜。作者如是描述他們的歷經15年的婚姻﹐“像一件撕破過多
次﹐又修補過多次的衣裳﹐不新鮮﹐不挺括﹐但穿了這麼久﹐習慣了﹐捨不得丟”。
令人遺憾的是﹐吳思羽最終不能忍受丈夫在作事業選擇時﹐未能尊重她的獨立性﹐
忽視了她的利益與要求﹐而決定離家去“找尋自我”
。她的“自我價值” 的實現似乎要以犧牲她的家庭作為代價。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不典型﹐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確確實實﹐嚴峻甚或殘酷的現實
生活考驗著每一個人。生活中沒有盡善盡美﹐總是有得有失。孰輕孰重﹐每個人都
需要根據自己的價值和道德觀念作出各自的選擇。據我所觀察了解的身處海外的中
國女性﹐有些自己是留學生﹐多數是留學生的妻子。她們在事業﹐婚姻家庭和自我
之間多有如下兩種選擇﹕
其一、努力兼顧著事業與家庭的女性留學生﹕她們或與丈夫同時﹐或先、後於丈夫
出來留學﹐經歷著與鐘樂平相似的﹐在求學、尋職和事業發展中的喜怒哀樂。在這
個男性主宰的世界裡﹐她們的步履更艱難。然而﹐她們不曾因此而減少對家庭的責
任和義務。按傳統的觀念﹐男人在拼打事業時將家庭暫時置於身後是理所應當、無
可非議的﹐而女人一旦如此﹐則時有對家庭子女照顧不周的內疚﹐只能加倍努力去
補償。她們或許在事業和家庭兩方面體現著自我價值﹐犧牲的只能是自我關懷和個
人興趣。
其二、選擇家庭為前提的留學生們的妻子﹕丈夫出國之初﹐她們在國內兼顧著工作
與孩子。為了閤家團聚而出國陪讀後﹐除了盡妻子母親的責任外﹐她們或不辭辛苦﹐
不擇工種地出外打工補貼家用﹐或放棄自己的專業愛好而改學其它專業。她們隨著
丈夫的求學、求職而漂泊流離﹐甚至分居兩地而必須獨自照管家庭﹐卻默默承受﹐
少有怨言。在選擇家庭這個大前提下﹐她們不斷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
逐漸地重新找到在社會中的定位和自我價值。
我不敢說﹐在上述兩種選擇情況中她們的婚姻家庭關係都幸福和諧。我相信每個家
庭都經受著各種各樣、不盡相同的內懮外患的考驗。但有一點相同﹐她們都十分努
力地調整自己﹐調整自己對社會的適應性﹐從而主動地調整著婚姻與家庭﹐夫妻和
子女的關係﹐使大多數家庭得以幸存。在我們大學畢業20週年的同學聚會上﹐我注
意到﹐我們當年60人的大班裡的所有同學﹐包括一半同學在美國等地﹐都還保存有
一個完整的家。在當前這種家庭關係風雨飄搖的時代也許這個記錄實屬鮮見。我想
這並非是幸運的偶然﹐而是我們這一群體以這種方式經歷著生活的磨礪與考驗。當
然﹐我並不排除有時離婚也是一種對家庭(下一代)和社會負責的必要選擇。
以我之見﹐在這個時代裡的每個人﹐男人和女人﹐都要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與定位﹐
不應該僅僅在家庭中迷失自己﹐也不必要以犧牲家庭為前提來實現自我價值。在<<考
驗>>中故事的結尾(見卷首的[楔子])﹐吳思羽離家出走了。她還會回來嗎﹖作者給
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我希望﹐吳思羽走出家門﹐品嘗和體驗了外面世界的風霜雨
雪﹐找到和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她也許能多一份對丈夫的理解﹐也許更能忽略
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與不快﹐從而挽救她的家庭。當然﹐也許這聽起來像是一個
中國式的老套乏味的大團圓結局﹐不知讀者們--<<考驗>>一書和本文的讀者--是否
能認同。
2003年
12月於澳洲堪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