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的澳洲人
             
——“我看澳洲人”之四 ¤ 哲夫


    在澳洲,当你漫步街头,你会发现最有特色的所在竟然是那些街头林立、风 格各异的小酒吧。澳洲人大多在周四领薪水,所以,每到周末,他们总要邀上三五 好友,找个小酒吧去痛饮一番,每到这个时候,街头酒吧就会人头涌涌,生意火爆, 别有一番景象。

    澳洲无疑是一个酒的国度,在这里,饮酒者之众,饮酒场合之多,酒类消费 量之大,也许均可名列世界前茅。我所认识的澳洲人,除了法律规定不满18周岁 的青年不准饮用带酒精的饮料之外,不论男女老少,有事无事,总喜欢端起酒杯浅 酌一番。中年澳洲男人,腆着“啤酒肚”的很普遍,就是退休老人,贪杯的也不在 少数。至于女士喝酒,更成时髦,所以,国内到澳洲来旅游的人,偶尔见到一些 “巨无霸”式的“肥婆”,颇感新奇,殊不知这种现像在澳洲,还真是小菜一碟, 随处可见。

    澳洲酒的生产量每年约为 4亿公升,主要产地在南澳大利亚州。不过,澳 洲人所贪的杯中之物,既不是白兰地,也不是威士忌,而主要是葡萄酒和啤酒。澳 洲人多饮啤酒,而且要带苦味才过瘾。近20年来,由于爱喝葡萄酒的欧洲移民主 要是意大利人,希腊人增多,助长了喝葡萄酒的风气,所以,如今喝葡萄酒也渐成 时髦。在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东北部约55公里处,有一个长约30公里、宽 约 8公里的谷地──这便是全澳闻名的葡萄产地巴罗萨谷地。这里每年出产的葡萄 大约5000余吨,占全澳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这里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 天温和多雨,夏天炎热乾燥,非常适合葡萄生长,因此全年都有不同品种的葡萄上 市。用这里的葡萄所酿的酒,以里斯林白葡萄酒、白勃艮地酒、克拉莱特红葡萄酒 和香槟酒、樱桃酒为上品,每年到了葡萄收获的季节,这里还要举办加维特葡萄节, 请前来参加的贵宾和旅游者品尝新鲜葡萄和新酿的葡萄酒。

    啤酒,作为一种普通的大众化的饮料,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澳洲是民生 的必需品。许多澳洲的“高阳酒徒”就语气坚定地说:“不吃饭可以,不喝啤酒不 行”。在澳洲,不论是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象艾丽丝斯普林斯、帕 特里克尔这样的寂寞小镇,抬眼望去,你最先找到的地方肯定是酒吧。一是因为它 装潢醒目、极富色彩,二是因为它门庭若市、十分热闹。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 那儿就是给人们解除酷暑、带来清凉的一泓清泉。在澳大利亚,酒吧也不再仅仅是 人们饮酒的地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交际场所,比如朋友会面,畅叙别后之情;交 流新闻信息,分析股票行情等,一扎啤酒,稳托在手,慢慢品味,既不就菜,也不 就座,伫立庭堂,侃侃而谈,这种酒文化氛围,已成为澳洲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不谈酒,就根本不可能了解澳洲人和澳洲文化。

    在澳大利亚,有许多物品价格不菲。唯有啤酒一项,物美价廉,且供应充足, 而且澳洲政府还在市场经济中来了一个硬性的“价格限制”,决不允许啤酒任意涨 价,从而大大拓展了啤酒的市场。在澳洲最北端的名城达尔文市,主要大街上的加 油站曾在一段时间内挂出一则颇有诱惑性的广告:“请使用德士古─阿斯特拉汽油, 省下钱来喝啤酒”。这是汽油商和啤酒商合谋的杰作,真可谓一箭双雕。澳洲政府 不允许在电视广播中作烟酒广告,但这则构思巧妙的广告,颇能勾起不少酒徒的酒 瘾(酒虫发作)。据权威资料统计,按人口平均计算,一个小小的达尔文市,其啤 酒的实际消费量居然仅次于德国的慕尼黑市,高居世界第二位。我曾在同样位于北 澳地区的澳洲中部城市艾丽丝斯普林斯镇住过几天,惊奇的发现,在这个寂寞的小 镇的公共场合,比如市政厅门前的草坪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酒鬼,有白人,也 有土著人,醉醺醺的,酒气冲天。对当地人来说,啤酒不过是饮料而已,喝多了, 充其量也不过躺在地上睡一会而已。听人说,在这个地区的酒吧和酒馆,有一个明 文规定,凡是去里面喝酒的人要穿一种被称为“达尔文酒装”的服饰,其实这只不 过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夏季服饰,短裤、衬衫和长袜,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貌,而 且在酒馆里,通常都是客人自己去柜台取酒,不用酒馆招待送来。但有趣的是,这 一带酒的消费量虽然非常惊人,但这里却很少生产啤酒,而多是从南澳大利业、昆 士兰、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运来,这样,这里的酒徒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 额外贴上一份运费。

    在市区各购物中心,到处可以看到卖酒的酒吧和商店。澳洲英语管酒店叫瓶 店“Bottle shop” ,这倒是一个极妙的委婉而又风雅的叫法,就像中国 人管醉鬼叫瘾君子,毫无鄙薄之意。每天中午这些酒店还出售打折扣的啤酒,原来 一些在附近工作的人,喜欢利用午休一小时的时间来这里喝一杯,坐在吧台旁聊聊 天,让自己轻松一下,所以酒店便投其所好以折扣来吸引顾客,并称这种用午休来 喝一杯的时间叫做“快乐时间”(Happy Hours),这种叫法同《水浒传》中 的“快活林”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澳洲,连一些超级市场也挂着“政府特许”的卖酒执照来经销各种酒类, 而这往往也是超级市场装饰得较为精致的地方,酒柜里的酒种类繁多,品牌各异, 让人赏心悦目,一看就让人产生购买欲望。每逢周末采购之际,超级市场的啤酒销 售专柜的生意总是最好,买完一周的生活必需品后,买酒通常成为“最后一课”。 而且顾客都是整箱整箱地购买,为的是这一周可以喝他个一“醉”方休,而不至于 储备告罄。有的销售商为方便顾客,还专设了“不下车购酒店”,你可以开车进入 酒店专设的车道,不用下车,“店小二”会躬身叩问,你点好想要的牌子,他帮你 将酒搬上车,而且不多收一分钱,这种省时省事的经营方式往往生意火爆,颇受酒 徒青睐。

    澳洲人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便是端起酒樽饮啤酒。这里的啤酒樽形状像 个旧式的木柄手榴弹,只是樽颈没有那么长罢了,另外,人们还专备一个装酒樽的 杯,在上班前把啤酒放在冰箱里,下班后再把冷冻的啤酒取出来,把整支啤酒套放 在杯子里,才拿着杯耳享用,怕的是冻着手。若果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往往不是 斟茶递烟,而是打开一瓶啤酒送到客人面前。针对澳洲人喜欢在家里过酒瘾的习惯, 酒类经销商向家庭进攻的攻势越来越猛。我的信箱里常有附近酒店发来的各类优惠 券,因为我一直和酒无缘,常常将这些促销广告当垃圾扔掉了事,后来发现住在附 近的“老外”喜欢,有时也就乐得送给他们做个顺水人情。

    澳洲人好酒,酒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就算是孩子,在家耳熏目染,即使 年纪轻轻,也难保不成为“高阳酒徒”。我的朋友戴凯利,育有三个儿子,虽然最 大的都还在读高中,但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个个长得牛高马大。最要紧的是, 他们在喝酒这一项上,和父母相比毫不逊色,一杯在手,十分自在,而且酒量非常 了得。有时他们夫妇买回一箱啤酒,放不了一两天,就被三兄弟喝得一乾二□,这 对靠薪水生活的家庭显然是不小的负担。戴凯利夫妇只好从商店买来配料,自己学 着调制啤酒,一来二去,熟能生巧,不仅他们调酒的技术大有长进,与商店买来的 啤酒已经不相上下,而且孩子们也都学会了调酒,完全可以做到自我服务。如今他 家调酒数量都以桶计,不仅自己喝,而且用来待客。我去他家时,也曾喝过这种啤 酒,感觉到其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

    澳洲人饮酒不分场合,总会经常给自己找个借口或创造个机会,喝上一两杯。 坐在我对面办公室的安,苦攻七年,终于拿下了博士学位,一高兴就和丈夫彼特一 起去买了香槟和蛋糕,并张罗着把同事都叫去她办公室里庆祝。我历来滴酒不沾, 想想那玩意不过是香槟罢了,在国内也当饮料喝过,应没有甚么事儿。为了助兴, 也端起杯子喝了一些,不一会儿,便“面若挑花”,头重脚重,显然,澳洲的香槟 和国内的香槟还真不是一回事儿。想到下班还要开车,立马打住。再看看周围的男 女老少,三五杯下肚,全当无事一般。看来,澳洲的确是全民好酒,要在酒海称雄, 还真非澳洲人莫属。

    澳洲人喜欢到野外烧烤,在超级市场,有专为烧烤用的食物和器皿设置的专 柜,全是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十分方便。凡是适合宿营的地方以及在公园里,公路 边上的休息场所,无一例外都建有厕所、自来水、木桌、木凳、凉蓬和供烧烤用的 免费的或电或煤气的烧烤炉灶,十分舒适清洁。而每当这时候,啤酒一定是不可或 缺的。如果在家里请客吃饭,则餐前聊天时常先喝一杯啤酒,就餐时则饮用各种开 胃酒、甘葡萄酒、朗姆或杜松子酒。在周末或节日的欢庆派对上,也有人喝些苏格 兰威士忌和美国的波旁酒等烈酒。澳洲人请客,有时还会在请柬上写明“带一支瓶 子”(bring a bottle),意即欢迎来宾自己带喜欢喝的酒去或自酌或 同其他来宾分享。有一个周末,我所在的中心主任安戈夫妇在家里举行派对,邀了 一些同事和朋友出席。记得在国立大学学英语时,老师曾讲过在澳大利亚作客送礼 的一些规则,也就依样画葫芦买了一瓶价格在十澳元以上的名牌葡萄酒作为入门礼, 因为这是第一次正式上澳洲人家里做客,而手中的礼物照国内标准确实上不了台面, 进门时不免感到惶惶然而有几分尴尬,谁知主人见了挺高兴,一声“谢谢”就把酒 放进冰箱里,再看其他络绎不绝的来宾,也大多提着一打、半打啤酒或几瓶香槟来 参加,心里也就踏实坦然起来。这个派对显得轻松而随便,来宾端起啤酒或饮料, 或坐或站,相互聊天,先是品尝一点餐前乾果、小食,然后是面包、火腿肠等主食, 再后就是蔬菜、水果沙拉,但是,在这类的聚会里,酒始终是居于中心的角色。

    如果上馆子吃饭的话,澳洲人通常会事先考虑一下想喝甚么,再决定去甚么 样的馆子,因为这里的馆子分为Licenced和BYO即英文Bring Your Own的缩写两 种。前者拥有兼营卖酒的执照,并有专业调酒师按顾客的喜好提供优质的服务,但 不准顾客带酒入内。后者则不供应酒类,好酒的瘾君子需要自备。在Licenced饭店 中,点酒和上酒有专门的规矩,服务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会在点菜后再拿 来酒单到顾客面前请他们点酒,开好瓶后还要以一定的姿势为顾客斟酒,有的酒还 得先连瓶放在冰柜里冷却,免得走味。还有一种Licenced饭店叫Bistro,顾客可以 随便到酒吧那儿直接买酒,或靠在吧台喝,或拿回自己的桌子上喝,气氛比较随便 轻松。

    澳洲人虽然自己喝酒厉害,却绝不向客人劝酒或灌酒。不像国内某些地方, 大碗喝酒,下跪敬酒,不喝决不起来,但凡端起酒杯,则非倒地求饶才罢休。还产 生了不少像“感情浅、喝一点,感情深、一口扪”这样的“酒歌”。在澳洲,即使 是举行婚礼,新郎新娘也不用担心被恶作剧的来宾灌醉。应邀去吃饭时,像我这样 历来酒阵怯场的人,也不会因为不会喝酒而在众多喝酒的客人面前觉得尴尬,或为 了怕失礼而勉为其难。

    总的说来,澳洲人虽然嗜酒,但除了那些潦倒不堪的酒鬼,大多数人尚能自 制,在公众聚会场合喝得烂醉如泥的,我在堪培拉几乎没见到过。听朋友说,堪培 拉的醉酒佬的生产车间通常在周末的酒吧或者家里。不过,在像悉尼、布里斯班这 样的大城市,醉鬼倒是随街可见。或满脸通红、揣着瓶酒,满街游荡;或躺在公园 里,大树下喝酒、抽烟、吵架;或不省人事地醉在草地上,公共汽车候车亭的长凳 上;有的甚至衣服褴褛,浑身泥土,随街乞讨酒钱。偶尔碰到酒鬼,倒是件很麻烦 的事,他们往往醉得稀里糊涂,胡言乱语,语无伦次,要想摆脱他们,还真得有几 下拿手的功夫,使出浑身解数不可。

    澳洲人外出作客都是自己掌握饮酒的分寸,如果觉得喝过量了,就自己叫出 租车回家,免得开车误事;夫妻一起出来做客的,其中一个总是不喝或少喝,以便 回家可以驾车。这是因为酒后开车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很危险的事,据交通部门统 计,酒后驾车至今仍然是澳洲公路上的最大杀手,而一项最新研究更显示,澳洲每 一万辆汽车的道路死亡率在22个工业发达国家中排第七位,特别是节假日,情况更 为严重。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夜深人静之际,警察总会在交通要道上设卡,拦住 呼啸而来的车辆,抽查驾车人的酒精浓度。一旦被测出血液酒精浓度超过规定限量, 是要被吊销驾驶执照、课以重罚乃至送上法庭的。为此事,警察机构也耗费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我在堪培拉开车,平时很少见到警察,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上朋友家 玩,回来晚了点,开车经过一座人行天桥底下时,突然见到警察要我停车的信号, 我吃了一惊,以为违反甚么交通规则,而我拿的还是海外驾驶执照,心想这下完了。 甫停车,正想解释几句,只见一位警察礼貌地走到车前,拿出一种仪器让我哈一口 气,然后查看了一下表,挥挥手就让我走了。原来是查酒精浓度的,好在没事,倒 是虚惊了一场。 和澳洲人把酒当作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大众酒文化”相比,中 国的酒文化往往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现实意蕴,处处透出不同的文化品味和情趣。 古代人生活简朴,文人雅士非常讲究“绿蚁行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 饮一杯无”的饮酒氛围和情调。现代人则追求“一桌好菜,一瓶好酒,三五知己, 畅所欲言”的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国人认为,登山 不到顶,饮酒不尽兴,着文不用情,都是大煞风景的事。现代人更将这种追求发挥 为端杯必醉,一醉方休,因为“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至于“感情浅,舔一 点;感情深,一口吞”的现代酒令,则让人平添了不少负担。

    近年来,澳洲经济一直萎顿不振,亚洲金融危机更使澳洲雪上加霜,百业凋 零,只有酒店却照样生意兴隆。原因很简单,因为失业者多,借酒浇愁的人当然也 多了,因酗酒导致家变、失业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这样一来,澳洲酒文化的底蕴里 似乎又增加了一份纾缓危机的社会功能。

你有什么评论或感想吗? 请发表==> editor@aucca.com


| 返回首页 | 散文 | 小说 | 诗词 | 随笔漫谈 | 回忆录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editor@auc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