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蝉  ¤ 生琴


     今夏,在花荫、柳下,临风听蝉,成了我们生活的雅兴。

     古人眼中,蝉“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的餐风饮露的生活环境,造化了蝉洁净 而孤高的物种品位。

     自古以来,临风听蝉,为文人雅士们所歌颂,并以吟咏蝉声来抒发高雅的情怀,更 有甚者,有的还用小巧玲珑的笼装养蝉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其乐。

     的确,从百花竞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 音律,不用任何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 情致和诗意,难怪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了。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徵,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自属于清高一类。所以大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晋人陆云的《寒蝉赋》称蝉是“至德之虫”。他认为蝉有五德:“头上有冠带,是 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信。”

    

     古人对蝉如此高的评价,自然也会把蝉当作知己、拟为自身而表心迹了。 唐代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蝉》:

         西路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看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余心。

借咏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慨和诗人高尚正直的品质。 而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

借蝉鸣的高远来喻文人雅士的立身品德。 李商隐的《蝉》则直抒胸臆: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首二句写蝉之鸣的艰辛,三四句写蝉之不鸣的困顿:“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 魄之句,以蝉自比,写尽当时所处环境的险恶。五六句作铺垫,然后借“烦君”二 字吟出结句,“我亦举家清”,点出诗人孤高清廉的品格。

     蝉,吸风饮露,栖息林间。记得小时常带弟妹捕蝉来玩。捕蝉不同于捉其他的虫子。 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下燃一堆疏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 光,此时迅速捕捉,非常有趣。

     盛夏时节,临风听蝉,给人们带来野趣、宁静和爽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往往 会使人追忆起儿时的情景,回到纯真的稚趣童年。

    

     夏季里,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看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 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后来才慢慢知道,蝉由卵到 成虫的生命之旅竟然是那么漫长!

     它们要在地下蛰伏两到四年的漫漫长夜,然后方能成虫羽化成蝉,而这个过程有的 蝉种竟然长达十七年!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 树木根部的汁液,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那退壳的过程非常有 趣:蝉将蛹的外壳作为支撑,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雄蝉的叫声,雌蝉听来像一首美妙的 乐曲,在交配受精、雌蝉产卵几周之后,雄蝉和雌蝉相继死去,他们用生命完成了 传种接代的使命,真是可叹可赞!小小的蝉儿竟有如此过人勇气。

     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从幼虫到成虫要通过五次蜕皮, 其中四次在地下进行,而最后一次,是钻出土壤爬到树上,蜕去乾枯的浅黄色蝉壳 变成成虫。由此可见,蝉虽然寿命很长,但却很少在阳光下生活,几乎一生都在黑 暗的地下度过,这真是太遗憾了。

     蝉在人类难以想像的黑暗中孕育着生命的希望。直到它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 打开生命的通道,觉醒一般爬出地面,在人们还在熟睡时,爬出地面的蝉儿早早地 迎接着晨曦的到来。

     只要一个晚上,它们就完成了生命的蜕变。那富有诗意的临风听蝉,就从这里开始 了。蝉为什么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激情高唱呢?兴许它是为着在黑暗中多年的蛰伏后 才拥有的短暂光明而欢呼高歌?!也许它是为着即将诞生的新生命而尽情高唱?!真 可谓:“至德之虫”,蝉也!

       2007.8.6


| 返回首页 | 散文 | 小说 | 诗词 | 随笔漫谈 | 回忆录 | 评论文学 | 原创艺术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