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在澳大利亚 ¤ 張曉君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从1788 年首批英国移民在悉尼附近登
陆后,澳大利亚的历史就成为了一部移民的历史。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经历了三个
重要的阶段才发展成今天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而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政治家
和学者对这多元文化主义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争议,到底澳大利亚政府是否应该实行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否实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就失去了澳洲文化呢?这正是本
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澳大利亚在地理环境上是属于亚太地区,然而它在文化和历史上则
更接近欧
洲。谁都知道, 1788 年英国的殖民者菲利普率领压送着 736 名流放犯人一共 1030
人的船队在悉尼附近登陆,正式揭开了澳大利亚移民历史的序幕。(田森, 1998.
P84 )
直到1901 年澳大利亚才把各殖民地改为洲,正式成立了联邦政府。
开始实
行澳大利亚“同化政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坏澳政策”,澳政府推行白种人统
治澳洲天下的原则,极力排斥非白种移民,甚至制定了“联邦移民限制法”( Theophanous
, A. 1995 ),规定一些移民澳大利亚的人必须能读写听说一种欧洲语言方可入境
等的条件限制非白人移民。
到了60 年代中,澳大利亚当局开始实行取消种族隔离的“整合政策”,
“整合政策” 是要求移民接受澳大利亚的价值观,各民族整合和同化到澳大利亚的
文化中。但是作为亚太地区边缘国家的澳大利亚,这种以西方国家文化自居而看低
亚洲国家价值观的状态,显然会产生一种与亚洲地理和文化上不协调的疏远,从而
影响了它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地位。
澳大利亚开始接受除欧洲以外地区的移民以后,政府的领导者们开
始发觉要
让移民一下子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念和习俗谈何容易?强行“同化政策”的
结果只能恰得其反。 1973 年,移民部长 Al Grassby 先生正式从加拿大引进和推
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翻开了澳洲移民史的新篇章。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则:
第一,文化认同: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有权利表达和分享他们的独立的文化传统,
包括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
第二,社会公义:所有的澳大利亚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去除人种、民族、文化、
宗教、语言、性别和出生地等的差别和障碍。
第三,经济效率:需要有效地保持、发展和使用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技术和才能,而
忽视其背景。(Jones, B. 1991.in Goodman, D. P14)
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拥有着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比如美国、英国、新
加坡
和德国等等,它们都没有一套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样完整的多民族和平共处的多
元文化主义方针政策。
美国被称为是民族的“大熔炉”,因为除了纯正的撒克逊人和美国
黑人外,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像西班牙人、印度人、德国人、犹太人和波兰人。( Lewis ,
G & Slade, C.1994. P123 )但是,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并没有作为一种政策被政
府采纳和推行,多元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现像存在在多民族群的社会中。( Koundoura,
M. in Bennett, D. 1998. P17 )
世界上还有别的多种族的国家如新加坡,也从来没有提倡过多元文
化主义,
因为在新加坡的人口中,中国人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Chua, C. in Robert, R.
1996)新加坡政府,特别是在李光耀领导的时期,大力提倡中国的儒家主义政策,
力图用中国儒教传统的忠义和守法的道德观来统治别的少数民族,如马来西亚人和
印度人。( Chua, C. in Wu, D. 1997. P118 )让他们奉公守法。
加拿大是最早提倡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早在1971 年,加拿大的总
理Trudeau
先生已经正式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把它列入加拿大的法律里。提倡多元
文化主义的目的是保护人权,确定加拿大人的身份认同,加强加拿大的团结和鼓励
文化的多样性。( Theophanous , A. 1995. P1) 可是,多元文化在加拿大没有像
在澳大利亚那样得到大力的发展。至少政府没有通过媒体大力倡导。
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澳大利亚在1978 年,正式成立了播送四十
多种语
言的特种广播服务电台( SBS RADIO ),在悉尼和墨尔本两地首先播出。到了 1985
年, SBS 广播电台更发展到播送六十八种地方和民族语言。在 1980 年,澳大利亚
还正式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多种语言节目广播服务电视台( SBS TV),向一千七
百万澳大利亚观众播送从六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选出的用六十多种不同语言广播的电
视节目,同时向移民教授英语。SBS电台和电视台的建立是澳大利亚政府贯彻实
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反映多元文化的一面镜子。( Stratton,
J & Ang, I. 1998.in Bennett, D )
此外,澳洲政府还鼓励并资助移民和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广播电视
和电台,
例如有些AM社区电台频度就让不同民族社团免费使用,让他们播出自己语言的节
目。还有,为了方便移民,各级政府机构均对移民提供翻译服务,移民局的传译中
心还提供24小时全天侯翻译服务,尽量减少非英语背景的移民的种种不便。因此,
澳大利亚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下,各民族能够互相了解,彼此宽容互让。
澳大利亚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年来,
也经受了
很多波折。其中影响较大的几种争议有,著名的学者 Geoffrery Blainey , Stephen
Fitzgerald 和 Ghanssan Hage 还有政治家 John Howard 和 Pauline Hanson ,他
们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了异议。
首先是Blainey 博士(1984)用“亚洲化”来描述政府新改革
的移民方
案,他反对继续从亚洲吸收移民,他认为,如果政府不改变吸收移民的方向,澳大
利亚将成为真正“亚洲化”的国家。( Bett, K. 1999. P284 )
另一位著名学者Stephen Fitzgerald 博士的报告(1988)则认
为,澳
大利亚应该增加移民,可是移民应该表明愿意执行澳大利亚的惯例和不能取得澳大
利亚的公民权。报告还指出,家庭团聚类的移民配额影响了技术移民和独立移民,
应该尽量减去这部分名额。( Bett, K. 1999. P 280)
还有一位学者Ghanssan Hage (1998)则强调指出,从十九世
纪开始,
澳大利亚一直是白人统治,土著人和别的少数民族不应该有权利参政和决定国家事
务。( Hage , Ghanssan. 1998. )
政治家John Howard (1988 )也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提出了异议,
他发展
了 Blainey 博士的见解,认为从亚太地区吸纳移民会毁坏了澳大利亚国家的认同和
破坏了国家的团结,因为“他们(指亚洲移民)的坏”文化传统是跟澳大利亚的文化
是相违的。( Theophanous , A. 1995. P33)
另一政治家Pauline Hanson 所代表的单一民族党则强调,澳大利亚
应限制
亚洲移民和停止对土著人的优惠,移民只能说英文,更不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
著名学者Katharine Bett 驳斥了他们这些排他的,以纯正白人自居
的论点,
她认为从不同地区来的移民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的财富,澳大利亚
本身就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移民背景的知识分子对移民的情况更熟悉,应该更有
权利决定国家的事务,她还进一步批评说 Howard 的“一个澳大利亚”的说法,是
与“白澳政策”异曲同工,实际坏是老调重弹。如果政府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澳大
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就要结束了。( Bett, K. 1999. P292 )
另一位学者Jon Stratton 也同样批评说,澳大利亚本是一个移居者
的社会,
本身就存在着多民族,文化也有着不可改变的多样性, Howard 和 Hanson 的关于
单一主流文化的论调,是和发展多元文化相冲突的,是不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和协调发展的。( Stratton, J. 1998. P16 )
澳大利亚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来,澳大利亚
的人口已
从原来的 800 万,增加到现在的 1845 万,(田森, 1998 , P80 )已从二次世
界大战前的小国发展成为中型力量的国家。( Theophanous , A. 1995. P33) 移
民的社会现像导致了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多元文化主义又为多民族群的社会铺出
了一条前途广阔光明的康庄大道。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背景下,各民族能保
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之间又能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补长短,澳洲主
流文化也必将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发展成更优秀的文化。
阅读书目:
- Bett, K. 1999. The Great Divide-Immigration Politics in Australia. Duffy
& Snellgrove. Sydney.
- Chua, B. 1996. “Culturlisation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Singapore”
in
Robison, R. (Eds) 1996. Pathways to Asia-The Politics of Engagement. Allen
& Unwin Pty Ltd. NSW.
- Chua, B. 1997. “Singapore: Multiculturalism and its Effects.” in Wu,
D.;
McQueen & Yasushi, Y. (Eds). Emerging Plur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hina Institut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 Jones , B.1991. "SBS: Coping with a Strange Idea" in Goodman, Goodman,
D; O’Hearn D. J; Wallace-Crabble, C (Eds). Multicultural Australia, the
Challenges of Change. Scribe Publication Pty Ltd, Newham, Victoria.
- Koundoura, M. 1998. "Multiculturalism or Multinationalism?" in Bennett,
D (Eds) 1998. Multicultural States - Rethinking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Routledge. London.
- Lewis, G& Slade, C. 1994.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ar Printery, Erskineville,
NSW.
- Stratton, J & Ang, I. 1998. "Multicultural Imagined Community-Cultural
Differ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ustralia and the USA" in Bennett, D (Eds) 1998.
Multicultural States - Rethinking Difference and Identity. Routledge. London.
- Stratton, J. 1998. Race Daze-Australia in Identity Crisis. Alken Press
Pty.
Ltd. NSW.
- Theophanous, Andrew C.1995. 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ism and Australian
Identity. Elikia Books. Victoria.
- 田森 1998 ,大洋洲探秘--澳新社会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