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龍虎山  ¤ 樂飛



    著名風景名勝區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南郊二十公里處。鷹潭是我故鄉的前一站, 相距40公里,火車行駛半個小時。每次回國探親都要經過鷹潭,卻沒有下過車遊覽 龍虎山。我本是個喜歡旅遊的人,尤其喜歡遊山玩水,那為何連近在咫尺的龍虎山 都 尚未涉足呢?原因很簡單,它離我的故鄉太近了,總想,去那觀光的機會有的是, 因 此﹐一直未著急去。

    今年四月份回國探親,碰到一些中學同學﹐他們說今年是高中畢業 三十週年﹐該如 何慶祝,我建議去龍虎山﹐大家覺得是個好主意。一是龍虎山離我們很近﹐開支不 大﹐二是旅遊即能增長見識又有益於身心健康,三是用旅遊的方式來慶祝比通常用 吃 喝聊天的方式慶祝顯得別開生面﹐不落俗套。大家一致贊同。第二天,我和同學一 道 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龍虎山。

    龍虎山風景區面積為200多平方公里,有天師府,大上清宮,龍虎山, 仙水岩,上 清古鎮,應天山,馬祖岩,香爐峰,金龍洞,洪五湖十個重點景區。由於受時間的 限 制,我們買了龍虎山一日遊的票,只能遊覽仙水岩和龍虎山兩個景區。然而,這兩 個 景區卻是龍虎山的精華所在,它包括了龍虎山的三絕:道教傳統文化、瀘溪河秀景 和 千年岩墓群。

    一進入景區,獨特的丹霞地貌使龍虎山水奇絕,風光秀麗,一石一物都 是景。有的 如龍騰虎躍,氣勢壯觀;有的如江南淑女,雍容文靜。一條清澈見底、碧綠如玉的 瀘溪河橫貫整個景區,逶迤曲折,像一條奔騰的巨龍把龍虎山裝點得宛若仙境。

    到達仙水岩,我們乘木舟溯水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仙水岩十景 中的第一景僧尼 峰,亦稱情侶峰,俗稱“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此峰實際上是兩座山峰組合而成, 前 峰像女性頭像,後峰頭部有裂痕,像一個受傷的男子靠在女人背上。有關僧尼峰的 來 歷,導遊小姐告訴我們:“很久以前有兩個被迫出家的年輕人,女的叫慧貞,是仙 岩 仙姑庵的尼姑,農家女兒,聰明貌美,男的叫妙正,是水岩飛雲閣的和尚,將門之 後, 勤勞勇敢。兩人都因遇難逃生而出家。他們經常在山上砍柴、背米相遇,由於同命 相憐,情投意合,很快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彼此相親相愛,決定還俗成親。因此, 他們在深山搭棚為室過著幸福的夫妻生活。此事被寺中主持知道後,派和尚去捉拿 妙正,結果不成,便到上清宮求助張天師,他施用道法,用劍將妙正刺傷,慧貞急 忙背起丈夫逃走,來到仙水岩,不幸被張天師用“定身法” 鎮在河邊化為山峰。”

   
    龍虎山                仙水岩

    聽完導遊的講解,我深為僧尼的忠貞愛情所感動,他們為了愛情毅然決然地砸碎禁 錮在身上的精神枷鎖,在天庭的化身張天師面前毫無畏懼,為捍衛神聖的愛情和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化為石峰。望著化為石丘的僧尼,他們情深意切,相依為命,幾 千年來任憑雷轟電擊,雪雨風霜,巍然屹立在瀘溪河畔,向人們展示著真摯忠貞的愛 情將和龍虎山的青山一樣萬古長青,將與瀘溪河的碧水一樣源遠流長!

    正在暇想中,河的左岸十多塊形似花瓣的巨石跳入眼帘,他們彼此 組成圓形,似蓮 瓣綻開,像含風不動的水中芙蓉,中有小石,宛如蓮花結子,這就是仙水岩十景之 一的蓮花石,又稱“蓮花戴不得” 。蓮花石旁還蹲有一小青蛙石,形象十分逼真, 構成一幅美妙的“青蛙戲蓮圖” 。相傳這朵蓮花來自天空瑤池,白蓮仙違犯天規, 下凡與龍虎山青年農民柳青婚配,玉帝知此事後便派天兵天將捉拿,對愛情忠貞不 屈的白蓮仙女寧為玉碎也不回天庭,結果墜地自焚,落入瀘溪河化成了含風不動的 水中蓮,為天上人間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譜寫了一曲傳頌萬代的悲壯頌歌。

    緊靠蓮花石,有一石拔地而起,高50多米,成橢圓形,淡綠泛紅暈, 酷似一隻熟透 的水蜜桃,栩栩如真,這便是仙水岩十景之一的仙桃石。從導遊的介紹中得知,這 仙桃來自王母娘娘的蟠桃會。當時孫悟空在天宮任“弼馬溫” ,他聽說蟠桃會的請 柬中沒有他的名字,十分氣憤,一時性起大鬧天宮,隨後帶上酒席上的仙桃徑直朝 花果山飛去。途經龍虎山時,口乾舌燥,他便從袋中取出一個仙桃咬了一口,不料 打了個噴嚏,仙桃墜落於龍虎山,便成了已被咬了一口的仙桃石。的確,這仙桃石 至今仍有一個缺口,清晰可見。有趣的是,仙桃石旁有一猴子石,似猴頭仰面張口, 欲吃桃而不得。古人有詩云:“瑤池王母壽桃紅,卻墜溪邊化一峰。猴子垂涎吃不 得,仰頭相看攀成空。” 此詩詼諧風趣、活靈活現地刻畫了這一景觀。

    一會兒,導遊叫我們往右邊看。只見一峰奇岩陡壁,如城如屏,巍 然一大障,這就 是仙岩,又因岩藏懸棺而名仙棺岩。很多棺木在千年後仍相當完好地保存在峭壁如 削的懸崖洞中。當我問導遊小姐這些崖棺古代人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情況下是怎樣放到 連猴猿都難上去的岩洞中,她說暫時無可奉告,等到今天下午4點鐘觀看了現場懸棺 表演後就自然知道答案。於是,我心裡只好裝著這個懸念繼續遊覽。

    仙岩坐落在千尺雲崖之上,由於人跡不能至,猱猿不可攀,長期以 來被視為神仙所 居,故仙岩又稱之為仙人城。這座仙岩外形像帽子,拔地而起。其山巔坐落一宮,名 曰兜率宮,相傳道祖老子曾雲遊此地結廬練丹,並授道教祖天師張道陵道法玄機。兜 率宮始建於唐代,据說是為頌老子功德而建。民國初期在破除封建迷信的風浪中宮毀 人去,1998年才得以重建,使千年古宮再現往日風采英姿。為了旅遊的需要,現有一 條依山開鑿的石階直通山頂,使遊客有機會登上那上接藍天、下臨深淵的兜率宮體會 “一覽眾山小” 的美妙心境。可惜,這不包括在一日遊的節目單裡。因此,這一缺 憾只好等到下次有機會再造訪時來彌補。

    “請遊客們往左邊看,這裡有一個桃花源似的村莊叫許家村。村裡 居住著幾十戶人 家,世傳是許真君許遜的後裔。這個村子因長年沒有蚊子,故又稱無蚊村。” 導遊 小姐介紹著。我打量著這個村莊,它坐落於瀘溪河東岸,與仙人城隔河相望,三面環 山,一面臨水,花草茂盛,林木蔥蘢,綠樹修竹,流光滴青,果真是個世外桃源,人 間仙境!

    “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個村莊沒有蚊子嗎?” 導遊問道,大家一時面 面相觀,“可 能是因為村莊上種植了某種有驅蚊作用的植物把蚊子趕跑了。” 我猜測地回答著。 “你的回答也許對。” “這話怎講,看來你並沒有準確答案嘛。” 我說道。 “是 的,這個問題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有的說是村莊四周種了許多樟樹、桉樹和竹柏, 它們的氣味有驅蚊功能,這點和你說的雷同;還有的說是後山石洞內有上萬隻蝙蝠 將蚊子吃光了;但當地人則相信是張天師作法把蚊子給趕跑了。” 接著她講了張天 師驅蚊孝母的故事。“相傳有一年張天師陪母親遊仙水岩夜宿許家村,被蚊子叮得 遍身紅腫,母親責怪兒子無能,連小小蚊蟲都治理不了。於是,張天師便深夜作法, 念動真經,頓時蚊子拖兒帶女逃出村莊,再也不敢回來。”

    剛聽完故事,眼睛的正前方突然一峰獨秀,形似一面大鼓,這便是 神鼓石,也是仙 水岩十景之一。傳說石鼓原是鉛山寺的神鼓。這面鼓,一年敲一響,鬼怪發抖;一 年敲二響,五谷豐登;一年敲三響,六畜興旺。有一遊僧不守寺規,連敲十響,驚動 天宮,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不服,從鼓架上滾落下來,投奔張天師,來到龍虎山 安家落戶。

    正當大家欣賞著這神鼓石時,導遊問了一個問題:“前面的神鼓石 從我們這個角度 看過去是一個逼真的大文豪頭像,大家猜猜他是誰?” “古往今來大文豪太多了, 這如何猜?能否把範圍縮小一點?” 我向她提出要求。“他是一個民國時期的大文 豪。” 她回答著。範圍是縮小了,然而,大家仍是你望著,我望著你,沒有一 個吭聲的。這時,她繼續提示道:“這位大文豪以雜文著稱,他的雜文辛辣尖銳, 如匕首投槍。” 這回,她的話音剛落,大家就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魯迅,導遊微笑地 點了點頭。知道答案後再看神鼓石,它確實是一個逼真的魯迅頭像:突出的前額, 濃重的眉毛,粗黑的短髭,凝視的眼神。 由於這一原因,神鼓石又稱為文豪峰。

    木船通過神鼓石不久就停下了,原來乘舟旅遊到此為止。下船後, 我們步行穿過一 片栗子林。聽說這裡的天師板栗是龍虎山的一大特產。史載,東漢末年,第一代天 師張道陵在龍虎山修道練丹時,親手栽培了一棵板栗樹,後人稱之為天師板栗。板栗 果大、肉嫩、色鮮、味甘,既可食用又可入藥。由於這裡的板栗這麼有名,在龍虎山 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龍虎山中天師栗,大小神仙爭著吃。” 只可惜,時值春 季,樹尚未結果,否則,遊客每人都會買些作為禮品帶回家。

    穿過茂密的栗樹林就進入了龍虎山景點點。龍虎山是龍山和虎山的 總稱,山並不高, 海拔只有248米,但屬龍虎山景區的心臟。此山原名雲錦山,傳說張天師尋名山修道, 攜弟子入江西鄱陽,有雙鶴導引於此練九天神丹,青龍白虎幻繞於丹鼎之上,丹成 龍虎見,故名。又一說法,兩山相峙,狀若龍虎,故名。我仔細觀察龍虎山,龍山 由數峰連成,逶迤起伏,龍頭雄偉,腦眼分明,鬚角形象逼真,有凌雲飛翔之勢;虎 山尾高頭低,前足曲伏於地,躍躍欲起,姿態如對龍猛撲,氣勢雄偉,景色秀麗。峰 下有煉丹岩,濯鼎池,傳說為張天師的煉丹遺址。煉丹岩上有一洞稱龍門洞,聽說循 洞而入可達山腰的百米長廊岩,峰巔有飛升台和望仙峰。想來,登上峰巔,環顧四周, 群山的雄姿,仙岩的秀色,瀘溪河的風光等盡收眼底。遺憾的是,這兩處勝地不包 括在我們的旅遊計劃中,以至無法站在望仙峰上親身體驗登高賞景、心曠神怡的歡快。 我們要去的是位於龍虎山腳下的正一觀。

    正一觀坐東朝西,背山面水,風水奇特,是道教祖師張道陵當年煉 丹得道之地。也 是在此,張道陵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然而,正一道的正式成立還是在第三十八代天 師張與材被敕位正一教主,官居一品後。隨後,世襲天師便掌管天下道教事。從此, 作為全國天師道的活動中心,龍虎山也就成為名符其實的正一道祖庭,正一觀便成 為正一道祖庭的象徵。

    正一觀在1947年因夜間失火把這座千年古觀、中國道教的發祥地、 世襲天師及其弟 子祀祖闡教的活動中心化為灰燼,成為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們參觀的正一觀是1996年 重建的。重建的正一觀巍峨宏偉,煙霧彌漫,一派仙氣;來此朝拜的海內外道徒川 流不息,絡繹不絕。

    時間關係,我們走馬觀花地參觀完正一觀,就匆匆來到瀘溪河。下 一個遊覽節目是 乘竹筏子順水漂流到仙水岩看岩墓和仿古懸棺表演。遊覽了近一天,已感到有些疲 勞,可一聽到乘竹筏子,精神就抖擻起來,這可是我一生中頭一次坐這玩藝兒。竹筏 是由十幾根竹子捆扎而成的,上面固定了十幾個人坐的竹椅子。為了安全,每人身上 必須穿一件紅色的救生衣。只見一排排空竹筏逆水而上來接遊客,一排排滿載遊人的 竹筏子順流而下,在青山碧水間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更為風景的是由於竹筏子少, 岸上等得人多,為了早點上竹筏,大家爭先恐後地一擁而上,結果不少人掉入淺河 水中,引來的笑聲、叫喊聲、吵鬧聲響成一片,回蕩在青翠欲滴、堆紫疊翠的龍虎山 山水中。

    坐著小小的竹排,心中哼著<<閃閃的紅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流, 巍巍群山兩岸走” 的歌,我盡情地再次飽覽了兩岸的秀美風光。不一會兒就來到十景之一的仙水岩。

    仙水岩位於水岩玉壁凌空寺上遊右側的峽谷中,形似一位仙女剛從 瀘溪河出浴歸來 的下半身正面裸體坐像,一絲不掛,膚色逼真,得之天然,被稱為天下第一絕景。相 傳此女名叫迎香,原是天上何仙姑的侍女,與呂洞賓的玉童要好,觸犯了天規,被王 母娘娘打下凡間,並旨令永世不得婚配,交由張天師發落,化成仙女岩。那條長達數 百尺像陰部和腹股溝的大石槽,据說是張天師的劍跡所為,後觀音至此,覺得有傷風 化,遣天兵搬一座山來擋住迎香的軀體。故仙女岩前的大石山稱為“遮羞山” 。

    沿著遮羞山下角度幾乎呈九十度的石階拾級而上,可到達一個為遊 人修建的觀岩墓 的亭子。倚立亭內,可清楚地看到許多保存完好的棺木。据近年考古認證,這些棺 木乃春秋戰國時古越人所葬。古越族人是怎樣把這些棺木放進最高達60多米的懸崖峭 壁之上的岩洞中的呢?有人推測:當初放置棺木的時候,仙水岩一帶地勢較低,很容 易將棺木放入洞中,以後地殼發生了強烈的抬舉運動,才形成了今天高聳的地形,使 崖墓懸在峭壁之上。又有人推測:在古代仙水岩一帶出現過大洪水時期,由於洪水泛 濫,水道不通,於是將棺木放在水面的岩洞裡,待洪水退去後,岩洞離現在的水面就 很高了。還有人認為是築土台將棺木放入洞的。但這三種說法均不能成立,據對仙水 岩地貌的科學考查,這裡沒有發生過劇烈的地殼抬升,也沒有發生過數十米以上的洪 水,第三種解釋在陸地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仙水岩崖墓下多是深淵,水中是不可能築 土台的,因此,這種說法也不科學。最為科學的解釋是1989年由同濟大學陸最嚴教授 和他的“中國懸棺研究” 課題組提出的繩吊法,這一方法揭開了古越人如何運用原 始器械吊裝崖墓懸棺入洞之謎。具體操作步驟請看現場驚心動魄的懸棺表演吧。

 
    無蚊村                岩墓

    等我趕到懸棺表演現場,已是人頭攢動,河中、船上、岸上和飛雲閣寺內到處都是 遊人。忽然,鼓聲大作,一表演者從仙水岩的山頂通過固定在定滑輪上的繩索急速 滑下,到達半山腰的時候,他在繩索上表演各種高難的動作,忽而像猴子似地急速在 繩索上攀援;忽而把腳纏在繩子上,然後身體倒立;忽而一隻手抓繩,一隻腳蹬繩, 而另一隻手和腳張開,整個身體呈“大”字形站在空中。表演完後,他一個蕩秋千 進入崖洞。這時,山下由船載棺木到他在的洞口下方,棺木由固定在滑輪上的繩索 吊起,到達洞口時,再由在洞內的他將棺木拽入洞內。

    精彩的懸棺表演科學地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人安放棺木的場景,也把 遊客的遊興推向 了高潮,為我們的一日遊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離開仙水岩時,我再次回眸這裡的山水,丹岩翠壑,溪光山色,移 步換景,美不勝 收。這裡雖沒有高山峻嶺的雄偉嵯峨,但卻以特有的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帶給遊客 江南秀色;這裡雖沒有大江大海的激流滔滔,卻有一條明淨秀美、宛似玉帶的瀘溪河, 如江南淑女,婀娜多姿,楚楚動人;這裡沒有歷史上的金戈鐵馬,風雲際會,卻有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我想正是龍虎山丹山碧水的旖旎風光和豐富多彩的 文化積澱結合起來才使她充滿了魅力,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

    龍虎山真是值得一去。如果你還沒有去過龍虎山的話,我勸你不妨 去那兒看一看。

    2004年6月

你有什麼評論或感想嗎? 請發表==> editor@aucca.com


| 散文 | 小說 | 詩詞 | 隨筆漫談 | 回憶錄 |


©Copyright: 中華文化協會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editor@auc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