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艺术  

               ──从爱写字到喜好书法 ¤ 乐飞


    我的整个中学时代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若要问我在那畸形的年代里学到 些什么,只记得读了几本工业、农业基础知识之类的书,不少时间都在写批判稿, 抄大字报。然而,就是这样抄抄写写,倒使我对写字发生了兴趣。有段时间还正儿 八经地练过钢笔字帖,没练多久,竟然发见以前还是歪七扭八的字现在可以堂而皇 之地入目了,自己认为它离赏心悦目的地步相去甚远,但却得到了初中班主任李干 珍老师的大为赞赏。从此,我便成了班上同学甚至老师抓差的对像,每逢班上要抄 写或刻写什么,我总是逃脱不掉的;每周一次出黑板报的任务自然也落到我头上, 且这份活一干就至中学毕业。更有,每学期结束,李干珍老师不失时机地“逮”住 我,要我帮她抄写成绩报告单(主要是评语)。

    1973年的下半年,全国批“教育界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风起云涌,学生们一古 脑儿投身于这场运动。我们学校当然不例外,我也被卷入其中。运动中,我的主要 任务是抄写大字报。在一张张大字报的抄写过程中,我渐渐地又喜欢上了毛笔字。

    高中毕业后的“知青”岁月,大队时不时会出期批判专栏或书写一些政治标语 口号,还有逢年过节或哪家娶亲嫁女需要写对联,这种差事我往往是推脱不了的。 虽然此等事都是义工,但无形中我的毛笔字却因此免于“生锈”。自1977年考上大 学,尤其是出国后到2002年前,由于忙碌的生活和出国后语言环境的变化,我就很 少再摸毛笔了。

    2002年,闻澳洲中华文化协会要组织举办“第一届堪培拉华人书画展览”,于 是,我决定壮胆写一二幅字参展。就这样才又把生疏多年的毛笔字重新捡起,把久 违经年的文房四宝重新请上台面,像模像样地伏案挥毫起来,最后选了几幅自认为 尚可的墨迹参加了书画展。出乎我之意料,几幅拙作竟得到了一些人的交口称赞, 当时着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自此,我便正式地开始看些书法方面的书籍以及对临 一些名人的字帖,不经意中发觉对书法是越来越喜欢,由此也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殷商甲骨文算起,书法的演变发展至今已有 三千年的历史。从书体上看,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秦刻石(小篆)、隶书、 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的演变,加上不同时代的书家又创造了不同风格与流派, 可谓五花八门,缤纷多彩。从传世的书法作品材料来看,有甲骨、青铜器、竹木简、 步帛、陶器、瓦当、漆器、碑刻、刻帖、纸张等。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是极为丰富的。

    汉魏两晋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这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 之父子(简称二王)。除二王之外,我们还可以列出一长串书法家的名字和枚不胜数、 作者不详的汉刻魏碑,正是这些知名与不知名的人举托起这时期这座书法的高峰。 尽管该时期传世的作品只是雪泥鸿爪了,但二王的书法冠绝天下,学书人唯二王是 瞻似乎已是不易之论。临帖者,无论是从遒劲豪迈的颜鲁公还是俊朗的欧阳询或犀 利清健的柳公权入手,最后遇到的还是二王的书法。二王的书帖中又以王羲之的 《兰亭序》最为著名。

    书法艺术发展到唐朝已是它的鼎盛时期。那时候,名家辈出,群星眩目,书体 竞秀,涌现出书法史上无数的灿烂篇章。这种绚赫繁荣的景像与唐朝的帝王自唐太 宗开始不少人喜爱书法和当时科举考试中设有“书科”使书法成为唐朝读书人入仕 的途径之一不无关系。在唐朝,王羲之的书法由于唐太宗的提倡被认为是全国的正 宗。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学王羲之的书。后欧阳询经过勤学苦练, 细心钻研,终自成一家,人称“欧体”。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对后世影响 很大,流传下来的碑刻有《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诞碑》等。虞世南是师从王羲 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 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习书法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初唐的大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褚遂良少年时学习虞世南的 书法,成年后又学王羲之的书法。褚遂良的字瘦硬秀润,丰艳流畅,有如美女婵娟, 不胜罗绮,可谓媚极。据说唐太宗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字,但不辨真伪,只好叫褚 遂良来辨认,由此足见褚遂良对书法的精通。他的代表作有《孔子唐堂碑》。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的字体虽然精美,但仍 不浅地带有王羲之的痕迹,创新的不多。直到盛唐时期颜真卿,才开创了唐朝的新 书体。

    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他年轻时及第,分至地 方做官,但为了学习书法,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向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书。 在张旭指导下,他苦学勤习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颜体”。颜体 字摒弃了虞世南、褚遂良的娟媚之习,字体肥而壮健,正大方严。"颜体"的楷书, 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颜真卿用笔勾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 的屈处圆而有力,流传下来的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颜体"对 后人的影响甚大,宋代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皆学过颜体。据说 宋代人学颜体如同初唐人学王羲之的字一样。

    比颜真卿晚一辈的书法家影响较大的要数柳公权。他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 各家书法,认为欧阳询、颜真卿的最好,于是就吸取了欧、颜之长自成一体,后人 称之为“柳体”。柳公权的字比颜字略瘦,骨力遒劲,结构劲紧,因此书法上有"颜 筋柳骨"之说。据说柳公权的书传到国外,不少外国人用重金购买收藏。他的众多书 碑中以《玄秘塔碑》、《金刚经》和《神策军碑》最为著名。

    唐朝以草书著称的书法家是张旭和怀素。张旭是“狂草”的开山鼻祖。他生性 好酒,酒后就狂呼奔走,然后拿起笔来书写,所以人们称他“张颠”。相传有一天 他喝得酩酊大醉,把头发蘸墨写字,等他酒醒一看,字写得非常出色,行笔有如从 空掷下、急雨旋风之势,字体俊逸流畅,莫可穷测,他自认为得助于神仙。当时人 都很喜欢张旭的草书。据史载,他在常熟为官时,一老翁"持牒(状纸)求判",张旭 为他判过后,没过几天,这个老翁又来请批状,张旭责备他打扰官府,老翁说: “我太爱您的字,请批状是为收藏您的墨迹”。张旭的字,李白的诗和裴是的剑舞 在当时被称为“三绝”。他留存下来的狂草有《古诗四帖》。

    怀素也以狂草著名。他本姓钱,怀素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也嗜酒如命,乘酒 兴浓的时候,运笔书写如骤雨疾风,飞动圆转,宛若有神。李白等人写诗称颂他的 字像惊蛇走虺,似狂风骤雨。后人评论他的狂草继承了张旭而又有所发展,谓之"以 狂继颠",并称他和张旭为“颠张醉素”。他存世的作品有名帖《自叙》。

    如何学好书法呢?不同的人经验各异,但归纳起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功到自然成。

一.认真临帖,持之以恒

    学书法的初级阶段唯一的方法就是临帖,要择优秀的碑帖认真地临,不可马虎 敷衍。临帖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古人云:“三天不书,手生荆棘”, 一曝十寒似的学习方法只能是无所作为,难以成材。

二.了解理论,不为所囿

    书法与一个人的识见学养休戚相关。因此,学书法应当学一些书法理论,它包 括技法理论,美学理论,书法史论。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灵活掌握使用,不可太 钻“牛角尖”。对于初学者来说,哪种理论通过实践有效果就是好的,不要拘泥于 某人某书之说。所谓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这理。

三,提高鉴识,扩大视野

    学习技艺要眼高手高,眼不高,手不可能高。书法是视觉艺术。为提高眼光, 提高鉴识欣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仅要通过多读帖,还要增加对其它艺术,如文学、 绘画、音乐、雕塑、工艺美术、电影、戏曲的鉴赏力。

四,加强学养,字外求功

    中国书法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证实了书法与中国其它文化密切相关。哲学的微言 奥义,史学的深邃精密,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 家的洗心入静,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等,书法都能兼收并容,从而丰富了自身。从 一定意义上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因此, 学书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摹拟碑帖、着眼于一点一画的技巧问题,应不断地加强各方 面的修养,拓宽视野。正如古人所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避免“写 字匠”之讥,而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宋人对此理解得很透彻。黄山谷写过一首诗: "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兰阑。"别人不 行,为什么杨凝试(风子)行,不仅是由于他书法上的功力与悟性强,更主要的是他 有广博深厚的学问基础。苏轼也说过:“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 一不可”(《东坡题跋》)。又曰:“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 贵也”。纵观古今,许多书法家都博才多学,其中不乏大文豪,如王维,苏轼,郭 沫若等。

    其次,艺术往往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气质修养,书 法艺术同样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能流露出书家一时情绪的喜怒哀乐,同 时也是作者精神、气质、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的体现。实际上,书法那抽象的点 画线条、曲直纡回、抑扬顿挫、节奏旋律是变化万千的,线条世界的精神内核凝聚 了书家的精神气质,所谓“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就是这意思。任何书家写出 的字,其体势及气质均异。因此,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欲继续提高,往往不只在 书法的技巧上着力,更主要是狠下写字外的功夫。大诗人放翁曾告诫他的儿子学诗 要“功夫在诗外”。我看,学习一切艺术都是如此,书法毫不例外。

    不言而喻,学习书法的终极目的是能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主要指立 志成为书法艺术家的习书者,而不包括南郭先生似的人)。书法创作涵盖很多内容, 除了创作时要注意点画结合,还要考虑文字内容、款式章法、创作情绪、落款钤印、 装裱布置、意境风格等方面。限于篇幅,这里我只想结合个人的体会来浅陋地谈谈 书法的创作情绪。

    书法创作中,精神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创作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心情应该是畅 快的。尤其进行草书、大字创作时,精神情绪有时必须是兴奋激动的。一般而论, 书法创作的精神状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安静型的;另一种是激动型。

    安静型以蔡邕、王羲之的观点为代表。蔡邕《笔论》说:“书者,散也。欲书 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 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 仰、平直、振动、今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以这种情绪创作的,适宜 闭门作书,意态从容,不激不厉,意在笔先,其书安祥,有静穆之气。

    激动型的以张旭、怀素为典型。这与书体也是有关系的,写蝇头小楷一定要捺 着性子,一笔不苟地写;而作擘窠大字,一定要有挥汗解衣的磅礴气势。创作行草, 尤是大草(狂草),一定要有激情,甚至要得意忘形,完全进入境界。如张旭作狂草, 常常是醉后挥毫。他的这一创作激情可以从李颀《赠张旭》一诗中窥出:“露顶据 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其情其景,如在目前。怀素创作 时的凌云气势从他的《自叙帖》的诗句中也可看得:“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 龙蛇走”,“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 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由此可见,怀素写字时的狂放之态 不减张旭,故世人称他俩“颠张醉素”很是名符其实的。

    在书法各体中,我对草书情有独钟。因此,在拙作中多是草书书法。我的创作 情绪是先安静后激动。创作前,我必静心打坐,把要写的字在心中构思良久,包括 整体的布白和局部的结构,每个字的大小繁简,笔的轻重缓急延续停顿等。构思成 熟后,再反覆练习,练至意先笔后。正式书前,为使自己兴奋,不喝酒的我在无法 借酒激情的情况下,便高歌一曲(当然是唱那些高亢激昂的歌)。唱罢,情绪亢奋了, 再饱蘸墨汁,深吸一气,自信满满,驱毫走龙,一挥而就。文中两幅习作就是在这 种创作情绪中完成的,读者若能从中看出点草书的气势和作者的心画,余将感到无 比的欣慰。
   
       2005年3月于澳洲堪培拉


| 返回首页 | 散文 | 小说 | 诗词 | 随笔漫谈 | 回忆录 | 评论文学 | 原创艺术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