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美国志愿援华抗日“飞虎队”中服役 

                            ¤ 程翠卿


六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六十多年的期盼和等待,六十多年来埋藏心底的秘密,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解开──

    “飞虎队”(Flying Tiger)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 4月,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2年7月4日被编入美国第10航空队,1943年 3月又被改编为第14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于1946年4月战 争结束后解散。1938年,根据宋美玲的要求,陈纳德在昆明市郊建航校,以美军标 准训练中国空军。在罗斯福政府暗中支持下,1941年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招募美 国飞行员和机械师,同年7月和10月,200多名队员来华对日宣战── 1941年秋,中国抗战正处于最艰难时期,美国退役将军陈纳德率领一支技术优良, 骁勇善战的美国志愿援华抗日志愿军航空队出现在中国大西南的天空,与日寇飞机 展开激烈的空战。有一位年仅21岁的中国青年战士专门负责配合这些志愿军机群的 无线电台通讯工作,他就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央军官学校第十八期通信兵种”后, 由中央航空委员会第十空军总站分配在云南蒙自飞机场美国空军无线电台任少尉的 三级通讯员──黄振宗。

    当时,日军每天出动几十架飞机,有的是四引擎的大型飞机,有的是俯冲轰炸机, 还有驱逐机等,它们互相呼应,到处肆虐,狂轰滥炸,低空扫射,如入无人之境。 1941年8月以来,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机群在云南蒙自美国空军无线电台的配合下频 频升空与日机拼死撕杀,展开残酷的空战。作为美国空军无线电台通讯员的黄振宗 投入战斗后反应敏捷,配合默契,不顾敌机在头上轰炸扫射,弹片在身边横飞,都 坚持冷静沉着、准确无误地用英语把一道道命令通过无线电波传达到空中美军战机, 把凶残的日寇战机打得昏头转向,爆炸坠毁而节节败退。自1941年底至抗日战争胜 利,“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敌商船、军舰44艘、100□ 以下的内河船只13000艘,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大多数飞虎队队员均得到中国政 府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瑞克斯.巴伯上校在 空战中还因击中过日本联合航队的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而被誉为王牌飞行员。 日寇战机对美机畏之如虎,而我方许多援华志士也血洒长空,英勇牺牲。无数次激 烈的战斗,迅速改变了我国西南空中控制权。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了名扬天下的 “飞虎队”。

    1941年底至1946年,随着战争局势的需要,黄振宗紧随美国空军无线电台与“飞虎 队”机群先后转战昆明、蒙自、桂林、都安、柳州、梧州、漳州等抗日前线。六十 多年前的历历往事,黄振宗以其亲历的抗日激战场面见证“一寸山河万人血”的悲 壮史实!

驼峰航线留英魂

    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美国志愿航空队以3个中队,数十架飞机的有限兵力担负中 国战场的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南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航线的空中防务, 并负责运输军援物资。二战期间,这条持续时间最长、最艰险的大空运航线就是举 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1944年1月5日,由美国飞行员纳利尔(Nanlier)驾驶的C-87型运输机将各国援华的 抗战物资由印度运抵昆明,在基地服役的黄振宗为提高英语水平还与纳利尔、贝比 (Beebe)、和皮瑞纳(Perela)等5位同机的美国机组人员在空军基地休息一同就 餐时耸肩嬉闹,谈笑风生。不料道别后,在他们返航途中遭遇日寇飞机袭击,被迫 改航从西藏返回印度。而西藏喜玛拉雅山脉气候复杂多变,冰川雪崩等地质活动频 繁,他们的飞机刚到西藏林芝地区便遇到了强烈冷气流,造成机翼结冰,仪表失灵, 迷失航向,致使油料耗尽,与空军基地电台联系中断,黄振宗仰首长空,心一阵阵 揪紧,热泪沾湿戎装。无奈纳利尔他们的座机就像过去在驼峰航线上为帮助中国人 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其它30多架飞机一样,失踪于莽莽的冰川之中,被千年冰雪掩埋。

青山有幸埋忠骨

    1944年4月12日,日寇以20万兵力先后发动豫、湘、桂战役。1944年10月29日,由日 本11军司令宫横山勇中将在桂林北郊山水塘村指挥日军3个师用100门大炮一齐开炮 发动总攻,日军飞机还轮番临空扫射轰炸,并投下大量燃烧弹,山林大火弥漫,警 报之声不绝于耳。曾为黄振宗所在的广西通信兵团团长后升任为131师师长的阚维雍 率兵与170师一起以两师不足3万人的兵力在桂林与日军展开保卫战,全体官兵奋勇 抵抗,日夜拼死撕杀。为抢占制高点,双方寸土必争,肉搏冲剌,分不清前方后方, 四处硝烟弥漫,日军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多次施放毒气、窒息性煤气及火焰 喷射气,致使桂林守军阵地一片火海,退守岩洞的官兵被大批毒死。东郊猫儿山阵 地多次在白天被日军强大的兵力攻占,夜里我军又拼死夺回。我军与日寇反覆争夺 几十次,始终未后退一步,直到100多名官兵全部战死在阵地上。桂林城街巷战、崖 洞战,处处战况惨烈空前。阚师长冒着枪林弹雨和飞机子母弹,来回奔跑着指挥作 战,以致腹部被弹片撕开,倒在血肉横飞的战地上,以身殉国。待到黄振宗随福建 漳州美国空军基地“飞虎队”冲破日寇层层火力,增援到桂林时,只遗下满目疮夷 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为时14天的桂林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伤亡9000多将士, 日寇伤亡6000余人。

原始森林淹志士

    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终于转入反攻。1944年8月31日 下午,柳州空军基地一行10位年轻英武的美国空军战士佩带着“飞虎队”臂章和身 份标志牌(有姓名、地址、编号、血型及亲属联系人姓名等),精神抖擞地奉命登 上序号40783美新式B-24重型轰炸机,腾空而飞,袭击停靠在台湾高雄港上的日本军 舰。他们击沉了数只日舰,使日军受到重大损失。就在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柳 州空军基地突遭日军袭击,黄振宗奉命发报,命令机组改航桂林机场降落。可是飞 机到了桂林兴安时电子讯号便中断于这海拔2000多米,东经110度25分55秒,北纬25度 52分50秒的原始森林腹地,40783轰炸机渺如黄鹤。黄振宗发送的这个通知竟成了几 个小时前还生龙活虎的10位援华抗日志士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联系。他们年龄最 大的26岁,最小的只有19岁呀!黄振宗仰天唏嘘,面对曾朝夕相处的这10位美军机 组人员遗下的合影照片黯然恸容(附:40783号机组的10位“飞虎队”英雄合影照)。

   

    虽然“飞虎队”在1946年4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散了,但六十多年来,黄振宗每每 忆起那些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为正义与和平把满腔热血洒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而 客死他乡的异国英魂,便为他们的遗骸何时能魂归故里而恸容!黄振宗虽然不是英 雄,但他在八年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有幸与美国志愿援华“飞虎队”英雄们一个天空 一个地上,同一“战壕”默契配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深感是无尚的光荣! 1950年,海南岛解放了,曾身任国民党广东65军151师第一无线电台台长的黄振宗拖 着病体,由海南岛回到湛江,一路风餐露宿返回家乡,决心投身新中国建设中以尽 绵力。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他历经了20年的劳动改造。1980年10月,已是 60岁的黄振宗才得偿夙愿,他凭籍年青时在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空军基地服役中向 “飞虎队”的英雄们学到的过硬的英语能力,通过了广西百色市教育局的面试,先 后受聘到百色市汪甸中学和百色市百兰中学任二级英语教师,直到1993年73岁时才 退休。而时至84岁暮年仍孓然一身的耄耋老人,在他行将就木之际,在全世界纪念 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将临之前,燃起了他对60多年前烽火岁月 的回忆。他抛开一切顾虑,终于将几十年埋藏于心底的秘密倾吐出来:我是曾在美 国志愿援华抗日“飞虎队”美国空军基地中服役的中国战士!

    2004年12月30日,黄振宗闭上了期待60多年的双眼,无缘重会尚在人世的“飞虎队” 战友,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作者:程翠卿  写于广西钦州
    通信处:广西钦州市文化馆一马路26号201室
    邮码:535000 电话:0777-2829921
    电子邮箱:web@artsky.net
    抗战亲历者:黄振宗,男,退休前先后在广西百色市汪甸中学和百兰中学任英语教 师,2004年12月30日去世,享年84岁。
    抗战亲历者黄振宗之弟:黄振英,男,广西百色市汪甸乡退休教师,住百色汪甸乡 下塘村第三组。邮编:533023,电话:0776-2302408。

附:黄振宗简历

    黄振宗(又名黄田共),祖籍广东花县,1920年2月出生于广西百色,父母均为教师。 1937年考入国民党广西通信兵团学生连第八连无线电通信科(团长阚维雍,连长莫 汝耀),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十八期通信兵种”。1940年考 入中央航空委员会第十空军总站(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1941年奉调云南昆明 空军第二路司令部(司令毛邦初),分配在蒙自机场美国空军电台任少尉三级通信 报务员(台长杨便南)。因战局需要,服役于美国空军志愿军无线电台机群通信, 先后转战昆明、蒙自、桂林、都安、柳州、梧州、漳州等美国空军基地。至1947年 调广东65军157师驻山东,后调广东东莞154师任上尉通信连连长(军长李振,师长 张一中)。1948年至1950年调广东62军151师,任第一无线电台台长(军长黄嘉德, 师长罗懋勋)。因以上历史原因,1959年至1979年接受劳动改造。1980年受聘到广 西百色市汪甸中学、1984年受聘到广西百色市百兰中学任二级英语教师至1993年 (73岁)退休。于2004年12月30日去世,终年84岁。


| 返回首页 | 散文 | 小说 | 诗词 | 随笔漫谈 | 回忆录 | 评论文学 | 原创艺术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editor@auc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