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河畔的故事
¤
湘平
阳春三月,我回到了秀水河畔的故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我的故乡宜春(又叫袁洲)是一个山水相会、风光宜人的南方小城。据母亲说,
古书有记载,“宜春”因城侧有泉,城中有河,“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城内一条贯穿东西的小河叫做秀江(又叫袁河)。“秀江”,光叫叫这名字,就令人
齿留余香,心生柔情。然而,此次回乡我才了解到,在她迷人的面纱下,还有那么
多美丽的景致,动人的传说。
秀水两岸、小城内外芳草萋萋,翠峰叠峦绵长悠远,故而有诗词描述“宜川三
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那飘逸温婉的秀江两岸自古就有驰名的景致,包括
称为“宜春八景”的“春台晓日”、“袁山耸翠”、“化成晚钟”、“卢州印月”、
“南池涌珠”、“钓台烟雨”、“仰山积雪”和“云谷飞瀑”。听听这些诗意盎然
的描绘,怎不令人心波荡漾、思绪万千。这一切从母亲嘴里娓娓道来,更使人倍感
亲切。
说来有些奇怪,我的少年时代,有整整十年住在家乡,那本该是自己最无忧无
虑、好奇求知的年华,为什么我从来没听到过母亲讲述这些?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
将一切涂摸成红色,掩盖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多姿多彩。也许那时全家的生活压力
对于母亲太过沉重,她没有精力和心情去顾盼其它。此次回乡,七十七岁高龄,尚
还神清气爽,腿脚灵便的母亲作了我的导游,给我补上了这一课。
头天晚上下了一夜畅雨。晨曦刚露,母亲就唤我起床,到离家仅五、六百米之
遥的宜春台观“春台晓日”去。春台位于秀江南岸的城中央,海拔仅一百三十米,
但因台下“山城平似掌”,所以显得挺拔高耸。春台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地方,记
得那时我们家就住在春台山脚下,几乎每天都要去爬一爬,可像今天这样细看深究,
还是第一遭。母亲健步在前面引路,我一路紧跟拾级而上。春台最美就要数这长夜
刚去,朝日东升的时候,看那一轮红日磅礴而出,万丈金光齐射春台,亭台楼阁、
苍松翠柏都披霞挂彩,光怪陆离,烟气蒸腾,空气清新荡漾,鸣禽上下欢唱,一派
生机盎然。因此“春台晓日”,被誉为“宜春八景”中的明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小城的山水自古引无数智者仁人纷至沓来,以致贤才荟
萃,名流辈出。母亲一一指给我看宜春台上的四绝:春台阁、昌黎书院、宜春碑和
寿字碑。山顶的春台阁飞檐翘角,历史悠久,据称是由建城之初的宜春侯兴建的。
宜春碑是一块长两米宽一米的青石,正中印刻着“宜春”两个大字,碑头刻有“慈
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字样,据说是当年慈禧游览宜春时留下的手笔。寿字碑则是清
朝光绪年间的作品,上面有诗文“清慎为官本,和平养性房;存诚福自大,积德寿
而康;忠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若能遵词语,万事尽嘉祥”,堪令今人嘴嚼回味。
春台阁后面古香古色的昌黎书院引起了我的格外兴趣。书院分前后三进,包括左右
厢房共六间,为什么里面供奉着韩愈的塑像呢?
下得春台,只见一块巨大的石碑耸立在街心公园,上面雕刻着韩愈的诗句“莫
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又是韩愈!
在乘车驶过秀江桥,前往两、三公里外、位于秀江上游的袁山公园的路上,母
亲给我讲起韩愈与宜春的渊源。据说,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迎佛骨入
宫时,受到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表力谏。然而,谏书未被采纳,谏者反而被贬。
次年二月八日,被贬为袁州刺史的韩愈到任,至十月回朝,他在宜春前后约九个月。
他在任期间为宜春百姓做了两件大好事。一件是放奴婢,凡抵债奴婢一律放回到父
母身边,所欠债务一笔勾销,此举共解放奴婢七百多人。二是兴书院,韩愈反对佛
教,但是很重视文教,他一到宜春就大力兴办书院,倡导务实文风,带动和培育了
一批学子。因而在唐朝中后期,宜春文风大兴,考中了卢肇、易重两名状元和三十
多位进士,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千百年来,当地百姓特别怀念他,
在春台兴建了昌黎书院、在袁山筑起了昌黎阁来纪念他。难怪刚刚看到昌黎书院门
前有这样一副对联“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硬于佛骨;文起八代,才育秀水,
教功高于政功”。
说话之间,我们在袁山公园的前门下车。哇,满园林木茂盛,漫山苍翠欲滴,
“袁山耸翠”真是名不虚传的好景致!园内有山、有水、有园。中央是袁山,四周
有百花园、珍稀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动物园、鸟语林、梵音飞瀑、花台叠水等等。
真可谓园中有园,园园相接。这春雨之后,春光沐浴下的园林特别洁净、清静、恬
美。最最惬意的是园内游人廖廖,比比此行回国带女儿一路游过来的游人如织、摩
肩接踵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这里真是世外桃源。
“看!袁山顶上就是昌黎阁。”随着母亲的手指眺望山顶,这袁山可比春台要
高多了。我看看母亲,有些望而却步。她觉察到我的心思,平静地笑笑说,“可别
小看了我。上次我从家里步行过来,还爬上了山顶。”雨后的石阶纤尘不染,我搀
扶着母亲,缓缓地往山顶攀去,时不时坐在石阶上歇一歇。不时有游人从我们身边
走过,有的停下来问母亲“今年高寿”,啧啧称赞几声,还以母亲作为榜样,给同
伴鼓劲。
到得山顶,站在昌黎阁这个制高点,鸟瞰那以“大小袁山双螺并,秀水东西一
道横”为中心的全城景致,活脱脱一幅“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秀丽水墨画
卷。袁山,袁河,袁州,为什么宜春的山水都姓袁?一经我好奇地发问,母亲便滔
滔不绝地讲开了宜春史上的大名人袁京。袁京为三国名将袁绍和袁术的祖父,他出
身名门望族,曾做过蜀郡太守,后来看淡官场名利,便辞官云游天下。一日傍晚,
他游到这两座小山脚下,看到一幅暮霭蒸升,炊烟袅袅的秀丽景像,顿时领悟良多,
觉得这里就是他的生命归宿。他便住了下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写了很多关于
人生、时事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并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三次请他入朝为官,
可是他丝毫不为名利所动,婉言谢绝。这种隐士风范更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
京去世后就葬在半山腰,这两座山便叫大、小袁山,宜春百姓还在此建了“高士坊”、
“袁高士祠”来纪念他,也因此才有了袁河、袁州、高士路、袁山大道等名称。
取另一条道下山,我们来到半山腰的状元亭。这是为了纪念宜春史上,也是唐
朝时江西最早的两位文科状元卢肇和易重而建的。
谈到宜春的状元,母亲兴致勃勃地带我沿秀江顺流而下,直抵有“卢州印月”
美誉的状元洲。这是秀江下游河中央一块长约八百米、宽二百米的沙洲,因状元卢
肇而得名。卢肇自幼好学,聪明非凡,宜春县令卢萼奇之,预言其日后将闻名天下。
韩愈贬官袁州时,也十分欣赏他。传说卢肇高中状元前经常到这岛上来读书。有一
回,遇上天降暴雨,两天不息,河水陡涨,淹没了沙洲,汪洋中只能看到几根芦苇,
人们望水兴叹,束手无策。两天后,大水还没完全退去,人们就争相上沙洲去寻找
他。这时一个奇迹出现了,卢肇读书的茅屋还在,里面还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就
在这时人们听到“噗”地一声,只见一群野鸭腾空而去。原来这些神鸭一直保护着
卢肇,他才得以平安无事。从此,这原本荒芜的沙洲就变得神奇起来。特别是在卢
肇中了状元后,上面陆陆续续建起状元阁,卢肇读书堂、三元阁等建筑,成了宜春
人们心目中的一方福地,许多人大考之前都会到洲上来沾点灵气,托点福运。
相传,唐朝会昌年间,宜春才子很多,或是同窗好友,或是同榜举子,卢肇和
易重还是表兄弟。因朝考“僧多粥少”,每次录取名额有限,最多只能产生一位状
元。会昌二年准备应试时,有胆有识的易重提出:“方今天下大比,才聚宜春,都
往比试,乃自相抗衡,不如分期应举为佳。”因而易重当年自动放弃应试,送卢肇、
黄颇、李潜等人西行长安。次年春闱放榜,卢肇果然金榜夺魁,成为江西历史上第
一位状元,李潜亦进士登科。“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是卢肇中状元
后看龙舟比赛时的感怀诗句。
当卢肇、李潜两人荣归故里,袁州府县官员、乡贤名士欢聚一堂,设宴庆贺。
易重与卢肇、李潜相见,问长问短,格外亲切。入席就座,大家都推状元卢肇坐首
席。卢肇说,他这次夺魁是易重“分期赴考”的功劳,而且易重年长为表兄,礼应
坐这个首席。易重也不客气推却,昂然坐于首席之上,还风趣的说:“今日家乡设
欢宴,首席本应状元公坐,状元公推让给我,我恭敬不如从命,就当是借了个首席,
下届一定奉还。”此语一出,四座皆惊,众人认为易重太骄狂,难道自已有百分之
百的把握能中状元?谁知次届春闱放榜,易重果真中了状元,还了个“首席”。
据说,易重的家乡是宜春市郊约二十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在唐代不到两百年
间,这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连续考中了九个进士,更有状元易重。袁州知府为了带
动文风,激励乡里,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九连坊”。
听着母亲津津乐道状元们的佳话,我们在状元洲饮茶进食,直到月上。夜谧风
恬,皓月当空,两岸万家灯火,远近几点渔灯。月色与水光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真有人间天上的感觉。有诗云:“满斟白酿邀明月,半借清风荡碧流。十里波光人
上下,满天秋色影浮沉。”(苏道淮《卢洲泊月》)。
是夜,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去时,我感慨地对母亲说,这状元洲古今都灵,偏
偏我们这一代生不逢时,圣人圣地也不显灵。记得哥哥们小时候常常到这里游泳,
读书,却赶上文革“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一片红”,结果只读了个“初中文
凭,小学(秀才)水平”。
次日一早,母亲神秘地说,要带我去一个“仙境”卜卦化缘。于是,我们驱车
来到位于市区西郊、秀江北岸的化成岩。这座小山丘从河岸平地崛起,山间洞幽石
怪,自成岩壑。山上有一个弘扬沩仰宗风的千年古庙化成寺。寺庙依山面水,寺内
处处是佛塔佛像,法堂里有千手千眼观音,山上有座莲观音、卧佛,寺旁还有十八
尊白玉罗汉。千百年来这里都是“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出俗入禅,化凡成
仙的佛教圣地。特别是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凝望烟波荡漾的一江
秀水,静听悠扬清越的古寺钟声(“化成晚钟”),真能令人思绪万千,顿悟人生。
化成岩自古以来就是宜春百姓心目中的一方圣地。传说唐朝有一任宰相李德裕
因官场斗争失败而被贬至宜春当长史时,就住在这里。当年李德裕一边作诗一边喝
酒,喝醉了就躺在石头上,醒来又开始喝酒作诗。因而这块石上刻有“李卫公读书
处”,不远处的另一块则有“亦当酒醒”四个字。据说醉酒者躺在这块酒醒石上,
不多久就全身凉爽,酒意全消。李德裕很欣赏当时宜春的学子,经常与他们一起为
文作诗,用比较开明进步的思想点化启发他们。后来,卢肇、易重和黄颇都高中状
元或进士。这种一经点“化”就有“成”就的说法一传开,使那里的一草一木、一
丘一石变得神奇起来,因此“化成”二字就用来命名这方宝地。古往今来,不少求
财、求偶、求学、求健康、求平安的人都到这里来朝拜。信则灵,我也在化成寺虔
诚地烧香许了一个愿,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离开化成岩,我们沿着秀江,驶出市区约二十公里处,就来到近年宜春最有名
的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和温汤温泉。来温汤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温泉浴。这个温
泉有四个特点:一是水量大,每天的出水量达3700吨,进一步开发后可达到8000-10000吨。
二是水温高,常年保持在 68-72度C。只见有孩子将鸡蛋装入薄膜袋中,用绳子扎好
扔到水底,不出十五分钟,鸡蛋就熟了。三是历史悠久,以八百多年前宜春的《图
经》中的文字记载为证。最重要的一个特就是它属“高硒低硫”温泉,其水质据称
可与法国的“埃克斯”矿泉(冷泉)相媲美。硒对人体有益,且有抗癌作用。据说温
汤很少有癌症患者,长寿老人很多,人均寿命比宜春其它地方要高出五至十岁。在
温泉中泡上半个小时,出浴后血脉通畅、神清气爽,我们喝着口感水质俱佳的本地特
产《江特牌》矿泉水,继续向明月山进发。
若论袁州山之奇,明月山当数第一。明月山是武功山的支脉,因为这里的山成
“五虎齐平”之势,形似明月,故名明月山。听妈妈说,其实在这浪漫的名字之后
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古时候,这山脚下的村子里有一对恩爱小夫妻。有一天
小伙子上山去采药,很晚都没有回家,妻子和村里人到处找也没找着。有人说他可
能被猛兽吃了,也有人说可能跌到山崖下去了。可姑娘不信,她认为她的郎君肯定
是因为风高月黑,找不到回家路。当晚她就挑着灯笼到山上去守候,后来,她在山
上搭了个茅棚,门口挂上灯笼,一天天、一年年地等,等她的郎君随灯归来,郎君
却始终没有出现。再后来,这姑娘出家了,修建了一座庵堂,门前挂了一盏大灯笼,
她想用这盏灯照亮整座山,照亮天下,让天下所有的有情郎能回家。从此,人们发
现,每天晚上这山上都会升起一轮明月,因而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做明月山,这座庵
叫明月庵,明月庵至今仍在。
明月山风景优美,峰谷无松不奇,岩壑无石不怪,更兼古木蔽日,清泉喷珠,
山花织锦,四时常青,瀑飞云涌,无不令人叫绝。明月山上有十二座千米以上的高
峰,其中有一座山很特别,它高只有一千余米,却是“飞鸟难越,可仰而不可登”,
故名“仰山”。每年从隆冬前至初夏,人们都能看见山顶上银光闪闪,白雪皑皑的
“仰山积雪”。也有人说那不是雪,是半山腰的□隐寺使山顶灵光冲天。深山藏幽
处,古寺露峥嵘,自唐朝中期一千一百多年来,这里暮鼓晨钟悠扬,梵言佛唱不息。
声名天下的中国禅宗五大派之首的沩仰宗即发祥于仰山。
循着风啸水声,我们来到气吞山河的“云谷飞瀑”。瀑布从近一百二十米的狮
子岩山倾泻下来,经过四次撞跌,最后倾入水潭中。远远望去,只见飞流直下,彩
虹飞挂,云蒸雾绕,四周林海密布,山势雄峻。愈行愈近,渐渐感到云雾蒙蒙,细
雨纷纷,如入仙境;进而凉风飕飕,寒气逼人,令人有些起鸡皮疙瘩。有清朝诗人
江为龙的《云谷飞瀑》为证:“青烟漠漠锁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飘;气吐白虹晴欲
雨,瀑飞翠壁夜闻潮;终年匹练寒幽谷,尽日银河泻紫霄;我欲振衣千仞上,饱餐
灵液涤尘嚣。”
这里自古就有许多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如朱熹、徐霞客、王阳明、严嵩,特别
是晚唐著名诗人郑谷晚年还长住在明月山。他们对明月山赞美有加,其中宋代大理
学家朱熹宦游明月山时的赞叹:“我行宜春(袁州)野,四顾多奇山”,和明末徐
霞客的感叹:“千峰嵯峨碧玉簪”,“游人履步彩云间”颇具代表性。读着这些脍
炙人口的诗句,观赏着万古如斯的景致,我的心为大自然的至奇至美而折服。
依依告别明月山,我们马不停蹄,继续沿着秀江去追寻“南池涌珠”的风采,
“钓台烟雨”的意境……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