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河畔的故事  ¤ 湘平


     陽春三月,我回到了秀水河畔的故鄉,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我的故鄉宜春(又叫袁洲)是一個山水相會、風光宜人的南方小城。據母親說, 古書有記載,“宜春”因城側有泉,城中有河,“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城內一條貫穿東西的小河叫做秀江(又叫袁河)。“秀江”,光叫叫這名字,就令人 齒留餘香,心生柔情。然而,此次回鄉我才了解到,在她迷人的面紗下,還有那麼 多美麗的景致,動人的傳說。

    秀水兩岸、小城內外芳草萋萋,翠峰疊巒綿長悠遠,故而有詩詞描述“宜川三 月水東流,秀出江南二十州”。那飄逸溫婉的秀江兩岸自古就有馳名的景致,包括 稱為“宜春八景”的“春台曉日”、“袁山聳翠”、“化成晚鐘”、“盧州印月”、 “南池涌珠”、“釣台煙雨”、“仰山積雪”和“雲谷飛瀑”。聽聽這些詩意盎然 的描繪,怎不令人心波蕩漾、思緒萬千。這一切從母親嘴裡娓娓道來,更使人倍感 親切。

    說來有些奇怪,我的少年時代,有整整十年住在家鄉,那本該是自己最無憂無 慮、好奇求知的年華,為什麼我從來沒聽到過母親講述這些?也許是因為那個時代 將一切塗摸成紅色,掩蓋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多姿多彩。也許那時全家的生活壓力 對於母親太過沉重,她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顧盼其它。此次回鄉,七十七歲高齡,尚 還神清氣爽,腿腳靈便的母親作了我的導遊,給我補上了這一課。

    頭天晚上下了一夜暢雨。晨曦剛露,母親就喚我起床,到離家僅五、六百米之 遙的宜春台觀“春台曉日”去。春台位於秀江南岸的城中央,海拔僅一百三十米, 但因台下“山城平似掌”,所以顯得挺拔高聳。春台是我小時候最熟悉的地方,記 得那時我們家就住在春台山腳下,幾乎每天都要去爬一爬,可像今天這樣細看深究, 還是第一遭。母親健步在前面引路,我一路緊跟拾級而上。春台最美就要數這長夜 剛去,朝日東升的時候,看那一輪紅日磅礡而出,萬丈金光齊射春台,亭台樓閣、 蒼松翠柏都披霞掛彩,光怪陸離,煙氣蒸騰,空氣清新蕩漾,鳴禽上下歡唱,一派 生機盎然。因此“春台曉日”,被譽為“宜春八景”中的明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小城的山水自古引無數智者仁人紛至沓來,以致賢才薈 萃,名流輩出。母親一一指給我看宜春台上的四絕:春台閣、昌黎書院、宜春碑和 壽字碑。山頂的春台閣飛檐翹角,歷史悠久,據稱是由建城之初的宜春侯興建的。 宜春碑是一塊長兩米寬一米的青石,正中印刻著“宜春”兩個大字,碑頭刻有“慈 禧太后御筆之寶”的字樣,據說是當年慈禧遊覽宜春時留下的手筆。壽字碑則是清 朝光緒年間的作品,上面有詩文“清慎為官本,和平養性房;存誠福自大,積德壽 而康;忠誠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若能遵詞語,萬事盡嘉祥”,堪令今人嘴嚼回味。 春台閣後面古香古色的昌黎書院引起了我的格外興趣。書院分前後三進,包括左右 廂房共六間,為什麼裡面供奉著韓愈的塑像呢?

    下得春台,只見一塊巨大的石碑聳立在街心公園,上面雕刻著韓愈的詩句“莫 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又是韓愈!

    在乘車駛過秀江橋,前往兩、三公里外、位於秀江上游的袁山公園的路上,母 親給我講起韓愈與宜春的淵源。據說,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憲宗迎佛骨入 宮時,受到當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上表力諫。然而,諫書未被採納,諫者反而被貶。 次年二月八日,被貶為袁州刺史的韓愈到任,至十月回朝,他在宜春前後約九個月。 他在任期間為宜春百姓做了兩件大好事。一件是放奴婢,凡抵債奴婢一律放回到父 母身邊,所欠債務一筆勾銷,此舉共解放奴婢七百多人。二是興書院,韓愈反對佛 教,但是很重視文教,他一到宜春就大力興辦書院,倡導務實文風,帶動和培育了 一批學子。因而在唐朝中後期,宜春文風大興,考中了盧肇、易重兩名狀元和三十 多位進士,贏得了“江西進士半袁州”的美譽。千百年來,當地百姓特別懷念他, 在春台興建了昌黎書院、在袁山築起了昌黎閣來紀念他。難怪剛剛看到昌黎書院門 前有這樣一副對聯“朝奏九重,夕貶潮陽,公骨硬於佛骨;文起八代,才育秀水, 教功高於政功”。

    說話之間,我們在袁山公園的前門下車。哇,滿園林木茂盛,漫山蒼翠欲滴, “袁山聳翠”真是名不虛傳的好景致!園內有山、有水、有園。中央是袁山,四周 有百花園、珍稀植物園、水生植物園、動物園、鳥語林、梵音飛瀑、花台疊水等等。 真可謂園中有園,園園相接。這春雨之後,春光沐浴下的園林特別洁淨、清靜、恬 美。最最愜意的是園內遊人廖廖,比比此行回國帶女兒一路遊過來的遊人如織、摩 肩接踵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這裡真是世外桃源。

    “看!袁山頂上就是昌黎閣。”隨著母親的手指眺望山頂,這袁山可比春台要 高多了。我看看母親,有些望而卻步。她覺察到我的心思,平靜地笑笑說,“可別 小看了我。上次我從家裡步行過來,還爬上了山頂。”雨後的石階纖塵不染,我攙 扶著母親,緩緩地往山頂攀去,時不時坐在石階上歇一歇。不時有遊人從我們身邊 走過,有的停下來問母親“今年高壽”,嘖嘖稱贊幾聲,還以母親作為榜樣,給同 伴鼓勁。

    到得山頂,站在昌黎閣這個制高點,鳥瞰那以“大小袁山雙螺并,秀水東西一 道橫”為中心的全城景致,活脫脫一幅“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秀麗水墨畫 卷。袁山,袁河,袁州,為什麼宜春的山水都姓袁?一經我好奇地發問,母親便滔 滔不絕地講開了宜春史上的大名人袁京。袁京為三國名將袁紹和袁術的祖父,他出 身名門望族,曾做過蜀郡太守,後來看淡官場名利,便辭官雲遊天下。一日傍晚, 他遊到這兩座小山腳下,看到一幅暮靄蒸升,炊煙裊裊的秀麗景像,頓時領悟良多, 覺得這裡就是他的生命歸宿。他便住了下來,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寫了很多關於 人生、時事的文章,在當時影響很大,並受到皇帝的賞識。皇帝三次請他入朝為官, 可是他絲毫不為名利所動,婉言謝絕。這種隱士風範更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 京去世後就葬在半山腰,這兩座山便叫大、小袁山,宜春百姓還在此建了“高士坊”、 “袁高士祠”來紀念他,也因此才有了袁河、袁州、高士路、袁山大道等名稱。

    取另一條道下山,我們來到半山腰的狀元亭。這是為了紀念宜春史上,也是唐 朝時江西最早的兩位文科狀元盧肇和易重而建的。

    談到宜春的狀元,母親興致勃勃地帶我沿秀江順流而下,直抵有“盧州印月” 美譽的狀元洲。這是秀江下遊河中央一塊長約八百米、寬二百米的沙洲,因狀元盧 肇而得名。盧肇自幼好學,聰明非凡,宜春縣令盧萼奇之,預言其日後將聞名天下。 韓愈貶官袁州時,也十分欣賞他。傳說盧肇高中狀元前經常到這島上來讀書。有一 回,遇上天降暴雨,兩天不息,河水陡漲,淹沒了沙洲,汪洋中只能看到幾根蘆葦, 人們望水興嘆,束手無策。兩天後,大水還沒完全退去,人們就爭相上沙洲去尋找 他。這時一個奇跡出現了,盧肇讀書的茅屋還在,裡面還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就 在這時人們聽到“噗”地一聲,只見一群野鴨騰空而去。原來這些神鴨一直保護著 盧肇,他才得以平安無事。從此,這原本荒蕪的沙洲就變得神奇起來。特別是在盧 肇中了狀元後,上面陸陸續續建起狀元閣,盧肇讀書堂、三元閣等建築,成了宜春 人們心目中的一方福地,許多人大考之前都會到洲上來沾點靈氣,托點福運。

    相傳,唐朝會昌年間,宜春才子很多,或是同窗好友,或是同榜舉子,盧肇和 易重還是表兄弟。因朝考“僧多粥少”,每次錄取名額有限,最多只能產生一位狀 元。會昌二年准備應試時,有膽有識的易重提出:“方今天下大比,才聚宜春,都 往比試,乃自相抗衡,不如分期應舉為佳。”因而易重當年自動放棄應試,送盧肇、 黃頗、李潛等人西行長安。次年春闈放榜,盧肇果然金榜奪魁,成為江西歷史上第 一位狀元,李潛亦進士登科。“向道是龍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是盧肇中狀元 後看龍舟比賽時的感懷詩句。

    當盧肇、李潛兩人榮歸故里,袁州府縣官員、鄉賢名士歡聚一堂,設宴慶賀。 易重與盧肇、李潛相見,問長問短,格外親切。入席就座,大家都推狀元盧肇坐首 席。盧肇說,他這次奪魁是易重“分期赴考”的功勞,而且易重年長為表兄,禮應 坐這個首席。易重也不客氣推卻,昂然坐於首席之上,還風趣的說:“今日家鄉設 歡宴,首席本應狀元公坐,狀元公推讓給我,我恭敬不如從命,就當是借了個首席, 下屆一定奉還。”此語一出,四座皆驚,眾人認為易重太驕狂,難道自已有百分之 百的把握能中狀元?誰知次屆春闈放榜,易重果真中了狀元,還了個“首席”。

    據說,易重的家鄉是宜春市郊約二十公里外的一個小村莊。在唐代不到兩百年 間,這個不足百人的小村莊連續考中了九個進士,更有狀元易重。袁州知府為了帶 動文風,激勵鄉里,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九連坊”。

    聽著母親津津樂道狀元們的佳話,我們在狀元洲飲茶進食,直到月上。夜謐風 恬,皓月當空,兩岸萬家燈火,遠近幾點漁燈。月色與水光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真有人間天上的感覺。有詩云:“滿斟白釀邀明月,半借清風蕩碧流。十里波光人 上下,滿天秋色影浮沉。”(蘇道淮《盧洲泊月》)。

    是夜,當我們戀戀不捨地離去時,我感慨地對母親說,這狀元洲古今都靈,偏 偏我們這一代生不逢時,聖人聖地也不顯靈。記得哥哥們小時候常常到這裡游泳, 讀書,卻趕上文革“停課鬧革命”,“上山下鄉一片紅”,結果只讀了個“初中文 憑,小學(秀才)水平”。

    次日一早,母親神秘地說,要帶我去一個“仙境”卜卦化緣。於是,我們驅車 來到位於市區西郊、秀江北岸的化成岩。這座小山丘從河岸平地崛起,山間洞幽石 怪,自成岩壑。山上有一個弘揚溈仰宗風的千年古廟化成寺。寺廟依山面水,寺內 處處是佛塔佛像,法堂裡有千手千眼觀音,山上有座蓮觀音、臥佛,寺旁還有十八 尊白玉羅漢。千百年來這裡都是“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出俗入禪,化凡成 仙的佛教聖地。特別是夕陽西下、漁舟唱晚、牧笛催歸之際,凝望煙波蕩漾的一江 秀水,靜聽悠揚清越的古寺鐘聲(“化成晚鐘”),真能令人思緒萬千,頓悟人生。

    化成岩自古以來就是宜春百姓心目中的一方聖地。傳說唐朝有一任宰相李德裕 因官場鬥爭失敗而被貶至宜春當長史時,就住在這裡。當年李德裕一邊作詩一邊喝 酒,喝醉了就躺在石頭上,醒來又開始喝酒作詩。因而這塊石上刻有“李衛公讀書 處”,不遠處的另一塊則有“亦當酒醒”四個字。據說醉酒者躺在這塊酒醒石上, 不多久就全身涼爽,酒意全消。李德裕很欣賞當時宜春的學子,經常與他們一起為 文作詩,用比較開明進步的思想點化啟發他們。後來,盧肇、易重和黃頗都高中狀 元或進士。這種一經點“化”就有“成”就的說法一傳開,使那裡的一草一木、一 丘一石變得神奇起來,因此“化成”二字就用來命名這方寶地。古往今來,不少求 財、求偶、求學、求健康、求平安的人都到這裡來朝拜。信則靈,我也在化成寺虔 誠地燒香許了一個願,祝願母親健康長壽。

    離開化成岩,我們沿著秀江,駛出市區約二十公里處,就來到近年宜春最有名 的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和溫湯溫泉。來溫湯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溫泉浴。這個溫 泉有四個特點:一是水量大,每天的出水量達3700噸,進一步開發後可達到8000-10000噸。 二是水溫高,常年保持在 68-72度C。只見有孩子將雞蛋裝入薄膜袋中,用繩子扎好 扔到水底,不出十五分鐘,雞蛋就熟了。三是歷史悠久,以八百多年前宜春的《圖 經》中的文字記載為證。最重要的一個特就是它屬“高硒低硫”溫泉,其水質據稱 可與法國的“埃克斯”礦泉(冷泉)相媲美。硒對人體有益,且有抗癌作用。據說溫 湯很少有癌症患者,長壽老人很多,人均壽命比宜春其它地方要高出五至十歲。在 溫泉中泡上半個小時,出浴後血脈通暢、神清氣爽,我們喝著口感水質俱佳的本地特 產《江特牌》礦泉水,繼續向明月山進發。

    若論袁州山之奇,明月山當數第一。明月山是武功山的支脈,因為這裡的山成 “五虎齊平”之勢,形似明月,故名明月山。聽媽媽說,其實在這浪漫的名字之後 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相傳古時候,這山腳下的村子裡有一對恩愛小夫妻。有一天 小伙子上山去採藥,很晚都沒有回家,妻子和村裡人到處找也沒找著。有人說他可 能被猛獸吃了,也有人說可能跌到山崖下去了。可姑娘不信,她認為她的郎君肯定 是因為風高月黑,找不到回家路。當晚她就挑著燈籠到山上去守候,後來,她在山 上搭了個茅棚,門口掛上燈籠,一天天、一年年地等,等她的郎君隨燈歸來,郎君 卻始終沒有出現。再後來,這姑娘出家了,修建了一座庵堂,門前掛了一盞大燈籠, 她想用這盞燈照亮整座山,照亮天下,讓天下所有的有情郎能回家。從此,人們發 現,每天晚上這山上都會升起一輪明月,因而人們便把這座山叫做明月山,這座庵 叫明月庵,明月庵至今仍在。

    明月山風景優美,峰谷無松不奇,岩壑無石不怪,更兼古木蔽日,清泉噴珠, 山花織錦,四時常青,瀑飛雲涌,無不令人叫絕。明月山上有十二座千米以上的高 峰,其中有一座山很特別,它高只有一千餘米,卻是“飛鳥難越,可仰而不可登”, 故名“仰山”。每年從隆冬前至初夏,人們都能看見山頂上銀光閃閃,白雪皚皚的 “仰山積雪”。也有人說那不是雪,是半山腰的栖隱寺使山頂靈光沖天。深山藏幽 處,古寺露崢嶸,自唐朝中期一千一百多年來,這裡暮鼓晨鐘悠揚,梵言佛唱不息。 聲名天下的中國禪宗五大派之首的溈仰宗即發祥於仰山。

    循著風嘯水聲,我們來到氣吞山河的“雲谷飛瀑”。瀑布從近一百二十米的獅 子岩山傾瀉下來,經過四次撞跌,最後傾入水潭中。遠遠望去,只見飛流直下,彩 虹飛掛,雲蒸霧繞,四周林海密布,山勢雄峻。愈行愈近,漸漸感到雲霧蒙蒙,細 雨紛紛,如入仙境;進而涼風颼颼,寒氣逼人,令人有些起雞皮疙瘩。有清朝詩人 江為龍的《雲谷飛瀑》為證:“青煙漠漠鎖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飄;氣吐白虹晴欲 雨,瀑飛翠壁夜聞潮;終年匹練寒幽谷,盡日銀河瀉紫霄;我欲振衣千仞上,飽餐 靈液滌塵囂。”

    這裡自古就有許多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如朱熹、徐霞客、王陽明、嚴嵩,特別 是晚唐著名詩人鄭谷晚年還長住在明月山。他們對明月山贊美有加,其中宋代大理 學家朱熹宦遊明月山時的贊嘆:“我行宜春(袁州)野,四顧多奇山”,和明末徐 霞客的感嘆:“千峰嵯峨碧玉簪”,“遊人履步彩雲間”頗具代表性。讀著這些膾 炙人口的詩句,觀賞著萬古如斯的景致,我的心為大自然的至奇至美而折服。

    依依告別明月山,我們馬不停蹄,繼續沿著秀江去追尋“南池涌珠”的風采, “釣台煙雨”的意境……

        2005年5月


| 返回首頁 | 散文 | 小說 | 詩詞 | 隨筆漫談 | 回憶錄 | 評論文學 | 原創藝術 |


©Copyright: 中華文化協會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support@aucc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