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镍作品集


| 泰姬陵 | 千古之谜──秦始皇陵 |



泰姬陵  ¤ 李德镍

    二零零三年元月十九日早七点, 我们乘坐爱德文雀世界(印度)有限公司提供旅行 小车,离开我们住的新德里Bajaj Indian Home Stay, 穿过老德里街道,上高速公路, 行驶四小时,到达阿格拉。小车到停车场后,司机带我们换乘公共汽车到泰姬陵门 前,已是中午十二点。

    泰姬陵是穆斯林化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后代、十七世纪统治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 王沙杰罕为其亡妻泰姬.玛哈尔所修建的陵墓。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均 匀对称、洁白无瑕的伊斯兰风格的古典建筑。眼睛顺着长长水池的中线由近而远看去, 准能与那伊斯兰式的马蹄形拱门的顶点相重合。泰姬陵坐落在厚厚的白色大理石基 座上;陵顶是一个巨大白色圆顶,它高高昂起,统率全陵区;那高耸入云的圆顶上尖 尖宝顶直刺蓝天,使人联想进入天国之路。泰姬陵主殿两侧各有一座做为配殿的清真 寺。在大理石基座平台上四角,各建一座细长如烛、顶上有阳台而类似于穆斯林报告 祈祷时刻打钟召唤祈祷者的尖塔。配殿和尖塔可以达到使整座泰姬陵在建筑上有对称 之美。 这时,你想到的就是尽快走近泰姬陵,把这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伟大建筑看个究 竟。

    司机帮我们照好相后,就去休息了。我们随着游客人流,沿着池边石板路,走近泰 姬陵,在台基前停下。按规定必须先脱鞋,才能登上台基。如其说是表示尊敬,不 如说是保护白色大理石台基。所以也可以不脱鞋而花一美元就地买双供应的鞋套。为 了减少找鞋的麻烦,就各花一美元买了双鞋套。我们套上鞋套,拾级而上,登上陵台。

    泰姬陵的主殿、配殿、尖塔和陵台全都是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筑物表面颜色是大 理石的天然白色,而不是用白漆涂成的,这既好维护,又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泰姬陵的门、窗、墙壁和围屏上的细密画饰,都是在大理石上镂雕而成,极其精美。

    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意大利旅行家,曾多处记载当 时中国城市居民为偶像教徒,偶像教即佛教的代名词。而马可波罗当然认为他所信 奉的基督教不是偶像教。伊斯兰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反对偶像崇拜精神,坚持禁止对生 物制作任何画像崇拜。在泰姬陵中见不到人像或动物的图像,连真主的像或先知默罕 默德像都没有,在伊斯兰建筑艺术上只有几何图案和花卉草木。在这个意义上说,伊 斯兰教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反对偶像的宗教。

    走进寝宫,透过围屏可以看到大厅中陈列着两副石棺;正中的一副是泰姬的,左边 的一副是沙杰罕的。

    泰姬,原名阿姬曼.芭奴,波斯女子,美丽聪慧,能歌善舞;与沙杰罕结为夫妻后, 随军征战,同甘共苦。沙杰罕继承王位后,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 皇冠。泰姬入宫十九年,生下十四个孩子,最后死于难产,遗愿希望有一个美丽的 陵墓。沙杰罕亲自对陵墓提出设计构想,经两年完成设计,于公元1631年动工兴建, 倾国库钱财,调二万民工,修建二十二年,于公元1653年竣工。

    泰姬陵建成不久,沙杰罕还沉醉于自己陵墓设计构思中,他的三儿子奥伦泽布就废 父篡位,沙杰罕打算为自己建陵的梦想告吹。

    沙杰罕被废后,囚禁在阿格拉古堡。每当朝霞初起,旭日东升时,古堡内一夜不眠 的老人眼巴巴地盯着泰姬陵,渴望能看到苏醒的爱后;望啊望啊!时光在一秒一分 地流逝;中午时分,越过泰姬陵顶的太阳迅速地西移,显示时间无情流失,夕阳西下, 寒月东起,如水的月光彻底地冲淡了老人的希望。泰姬即将安寝,而古堡内的老人 却失望地开始了另一个不眠之夜。沙杰罕正是在这种渴望而失望,失望而渴望的痛苦 循环中,度过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耗尽了自己的心血而倒下,最终进入了“幸福的 长眠”。

    沙杰罕死后,他儿子把他送进泰姬陵,后来者只好靠边待。可沙杰罕的棺墓虽不居 中,但棺底却比泰姬的棺底高约十多厘米,可能是以显示王者的威严吧!

    从陵宫大厅里棺墓的布局看,显然泰姬陵原设计不是两人合葬陵墓。据传:沙杰罕 曾打算把他自己的陵宫建在亚穆纳河的对岸,两陵对称布置,其规模、造型和装饰 等均与泰姬陵一模一样,只是用材为纯黑大理石;两陵间再建一座半黑半白大理石相 间的跨河大桥,把两陵连接起来。自己死后,与爱后相对而眠,共度那无尽的漫漫长 夜。

    悠悠岁月,星移斗转,泰姬陵建成后三百年,历经入侵统治者的更替,后来者为了 自己的既得利益,想自己走后还能牢牢控制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撤离前搞了伊 斯兰教和印度教分离而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还留下个克什米尔问题。沙 杰罕的子民们后代,信伊斯兰教的纷纷向东和向西逃离,撇下了这两个老人。

    合葬陵墓不是沙杰罕所希望的,但就结果看,却比沙杰罕所设想的方案好。我们可 以设想,如果按他的构想的设计方案实施,那么,泰姬陵与沙杰罕陵被亚穆纳河分 开。结果是泰姬陵变成织女,沙杰罕变成牛郎,亚穆纳河就像一条天上的银河,把他 们永远分开,高处不胜寒,冷宫中那多么寂寞!而现在合葬在一起,同在一寝宫内, 生死相守,这多亲近!

    整个泰姬陵建筑可以说是极度华美,而又非常纯洁的伊斯兰风格古典建筑,真是无 懈可击,让人叹为观止。它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经过几百年的寂寞,迎来了社会 开放,终被世人确认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我们在这里看到世界各国游客,它的美超 越意识形态,超越宗教差异,超越种族阶级;而对于它是为谁而建、由谁而建,这些 已不再重要了。泰姬陵是世界顶级优美建筑之一,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李德镍重写于堪培拉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日



千古之谜──秦始皇陵  ¤ 李德镍

    旅游西安,首先要去参观秦始皇陵。游览秦始皇陵,导游会首先带你去参观西安临 潼秦陵地宫。这座秦陵地宫是由当地政府花两亿人民币,依据古史记载、遥感测试 和科学研究初步结果,在秦始皇陵西侧建成的一座室内秦陵地宫大型模型。地宫建筑 面积为四千五百平方米;通高二十五点七米,其中地下八点七米。秦陵地宫分上下两 层:上层为文字介绍和秦始皇陵的一比三百五十缩尺的平面总体模型;下层为地宫。 游人由上层展厅通过墓道进入下层地宫。地宫以声、光、镭射等高科技全面再现二 千多年前秦始皇征徭役七十万、历时四十年所建地下宫殿。在这里,游人可以看到 天空日出日没,月亮按时运行;可以俯瞰以水银为水的黄河、长江;而秦始皇躺卧 的龙舟荡漾在江河上,观看百官,四周相继重现的嬴政登基,横扫六合,始皇出巡 和秦宫宴乐的盛况。

    出秦陵地宫,导游会带领你到秦始皇陵。该陵位于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据《水经注》记载:“坟高五丈,周回五里余。”坟高即地面以上覆土的高度;墓 穴是地面以下深坑,即地宫;合称为坟墓。现坟高87米,周回一千四百米,肯定修复 进行增高培土,全坡现已植树,有台阶直达陵顶平台。陵体外形为截头四面锥体,不 同于埃及金字塔。金字塔为大块石砌成的四面锥体。

    徒步登上陵顶平台,可以远眺巍巍群山,近瞰重重城墙,遗憾的是现在还看不到地 宫内情景。

    太史公司马迁他老人家在《史记》中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徙送旨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 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 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以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 已臧,闭中□,下外□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五百年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郦戎 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 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 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 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

    从上述有关秦始皇陵地宫情况的记载来看,司马迁与郦道元二人对地宫描述大致相 同;但却有实质差别。我们比较两者原文可以发现郦道元对司马迁原文作了几处改 动:将“穿三泉”改为“下锢三泉”;将“下铜而致椁”改为“以铜为椁”;并将 原文“大海”之后的“机相灌输”四字去掉;还指明天文星宿之象是画的。

    郦道元改动的结果使得秦陵地宫内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景致由动态的全部 变为静态的。我设想原设计思想可能是:陵宫内日月运行和河海水银流动是通过水 力机械驱动,所以要“穿三泉”,导泉水以使水力机械运动,带动日月升降;将流到 低池的水银,用水力机械提升,灌到高池,再灌输到江河内,相互循环,这就叫 “机相灌输”,使陵宫内景致是动态的。由于地宫外引进泉水,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 棺材,椁外灌铜,可以起防腐蚀作用。锢就是用熔化的金属堵塞泉眼,不让泉水流进 来。郦道元认为,没有泉水就没有动力。可能他还不知道内有水力机械,所以他就把 “机相灌输”四字去掉;同时设想“上具天文”是“上画天文星宿之象”,把陵宫内 景物变为静态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看,利用水力机械原理,以泉水为能源, 使秦陵地宫内具有动态景色也是有可能的。前面我们看过的潼临秦陵地宫大型模型 可能就是依据《史记》的记载而设计的。但是地宫内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它和秦始 皇陵这个“千古之谜”一样,只有它日考古发掘秦始皇陵后才可能揭开这个“千古 之谜”。 假如你有兴趣,不防去西安走一趟,实地考察秦始皇陵,猜猜这个“千古之谜”, 顺便看看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即秦始皇陵的一个大型殉葬俑群坑。


| 返回首页 | 散文 | 小说 | 诗词 | 随笔漫谈 | 回忆录 | 评论文学 | 原创艺术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