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屋”与 “黑天鹅”  

                ——堪培拉夜话之一 ¤ 乔雨


    提起澳大利亚,国人的评价不外乎是“迷人的景色,文化的沙漠”。可不,大陆文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未曾涉及澳州。其实,文化这玩意儿貌似深沉,若仔细品味,不外乎是杯酒,文人酿出来的酒。张艺谋这小子,让人在酒缸子里撒泡尿,掺些高粱液,然后美其名曰“十里红”,老外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

    实际上,澳州的文化也可以如法炮制。在澳州, 文化的质料俯拾即是,就怕文人们没有用心捡 拾。我是个粗人,文化水准不高,但我却发现堪培拉至少有两样东西很有文化的味道,一个是国立大学的 “癞蛤蟆屋”,另一个是贝利.格里芬湖中的“黑天鹅”。国人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形容高不可攀的妄想,嘿,这妄想没准在澳州能成。

    先说那癞蛤蟆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园的西北面的小溪旁,有一栋能容纳 200 多人的学生宿舍楼,名字很独特,叫 “Toad Hall” 即“癞蛤蟆屋”。据考证,这癞蛤蟆屋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设计与建造,1974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建造期间,校园的住校生们就称它为 “癞蛤蟆屋”,因为它的周围环境酷似肯尼滋.格利汉的童话《柳树林的风儿》里所描述的癞蛤蟆屋。童话《柳树林的风儿》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河流的拐弯处,它们看见一座古朴典雅用深红色的砖块砌成的房子,周围的草坪 整整齐齐,延伸至河边。‘瞧,那是癞蛤蟆屋’,鼠哥说道。”

    久而久之,住校生们的戏称就成了新建成的校舍的正式称谓了。

    再说这“黑天鹅”。黑天鹅是堪培拉格里芬湖中的一景。据记载,世界里总共有 7 种天鹅,除了澳大利亚的黑天鹅和南美洲的黑颈天鹅外,其余全是纯白种。应该说,黑天鹅是澳州的特产。像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一样,黑天鹅是西澳大利亚州的州徽。第一位发现黑天鹅的欧洲人据信是荷兰人克恩,他 在 1636 年游历西澳鲨鱼湾时对这一物种作过描述。后来荷兰探险家弗拉宁 1697 年真的在西澳州的天鹅河捉到两只黑天鹅,但是,很多欧洲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那时谁都认为天鹅天生就是白的。

    让我们从史话回到现实中来。“癞蛤蟆屋”和“黑天鹅” 可以演绎出很多跨文化的节目出来。为了振兴澳大利亚的旅游业,国立大学可以考虑将“癞蛤蟆屋 ”卖给商家(位于 CIVIC 的研究生楼不是卖给某某商家了吗〕,商家加以装修,将其改成高级宾馆。黑天鹅也可以人工繁殖一 些,以供应 Dickson 的中餐馆或食品店,其中一些餐厅可以改名为“某某天鹅餐馆”如“大中华天鹅餐厅 ”。有了宾馆和餐厅,游人可以夜宿癞蛤蟆屋,清晨闻癞蛤蟆的叫声即起,头带癞 蛤蟆面具,踏着晨曦的露水,学着癞蛤蟆的呱呱叫的声音,一蹦一跳地蹿至“大中华天鹅餐厅” 饮早茶吃天鹅肉,体会“癞蛤蟆吃天鹅肉”的天仙般的感觉。可能会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天鹅肉在澳州可万万吃不得,要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协会知道了,你不仅吃不了天鹅肉,而 且还得惹一身臊。不过,朋友你也不必多虑,住癞蛤蟆屋的游客吃的是咱澳州的文化,若聪明的华人老板弄点鸭肉或 “地鹅”肉来佯装成天鹅肉,住癞蛤蟆屋的游客也不会那么较真的。

    我相信,这个文化项目对于大陆的情场失意人士颇具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没有多少文化气质的 暴富户或新贵们。如某某土老财追求一位美女作家,天天嚷着要瞧瞧那隐藏得很深、且很诡秘 的什么“上海宝贝”,“北京宝贝”,追着,追着,美人逼急了会说:“你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土老财可以有力地予以反击:“那有什么新鲜的,癞蛤蟆吃天鹅肉并非难事,我立马就可租架飞机去澳州堪培拉,住癞蛤蟆屋吃天鹅肉!”

    现在大陆的新贵们为了赶时髦烧钱不眨眼。据说最近在广州,有人拍卖荔枝,有钱人比富,一稞荔枝以数百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也许“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文化项目给堪培拉带来的收益可与西澳输往中国的液化天然气相当,谁知道呢。美国不是有个亿万富翁花几千万美金搭 乘俄罗斯的火箭去太空旅游吗?再说,这个文化项目可以挽救成千上万的情场或官场失意,原本想跳楼或跳河自杀的人金贵的生命,他们被创伤的心灵将在人间仙境堪培拉得到医治。说不定,从事这一造福于人类的产业的商家还能从联邦政府得到税收豁免呢。我知道,华人老板最怕交税。

    为了增强这个文化的医学功能,癞蛤蟆屋可以雇佣几个心理医生,长期从事心理咨询业务。在癞蛤蟆屋,客人可以在指定的厅室里尽情地发泄,歇斯底里地喊叫:“我癞蛤蟆要吃天鹅肉!我癞蛤蟆要吃天鹅肉!”,此时,年轻貌美的女心理医生可在一旁安慰说:“哦,宝贝,你 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了!”你还别说, 在日本,类似的业务据说相当红火,顾客盈门。

    节目的最后高潮应当是当客人在天鹅饭店吃罢天鹅肉后,饭店老板站在门口目送客人,老板大声吆喝:“吃到了吗?”,客人大声应答:“ 吃到了!吃到了!”,像悉尼奥林匹克赛上众多澳仔啦啦队那样吆喝:一人起号:“Aussie! Aussie!”, 众人高呼“Oi !Oi!”。 瞧, 这又发扬光大了咱澳州的的原生文化。

    这个文化的创意或许会引起中文修辞学的革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说法将会被“去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典故成语所代替。没准,在北京城的高档写字楼的甬道里,或当任何情场悲剧的帷幕徐徐降落,曲终人散的时候,你都会听到那酸溜溜的,绝情的女京腔: “你赶明儿上堪培拉吧!”

    2002年9月初稿
    2003年5月修改

原稿登载《澳洲时报》“堪培拉夜话”专栏系列
修改稿收录于澳洲华人文学刊物《堪京文苑》总第2期

你有什么评论或感想吗? 请发表==> editor@aucca.com


| 随笔漫谈首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Copyright: 中华文化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editor@aucca.com